寻找可复制的盈利或避险模式

       在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里,涌现出一批以但斌为首的、业绩超人的价值投资者,他们凭借茅台等明星股的丰厚利润而傲视群雄。但自2007年以后,从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些投资明星们似乎没能重复往日的辉煌——既没有发掘出第二个茅台、第二个格力,也没有创造出领先业界的优秀业绩。

       比如尚雅投资的石波先生,2007年之前在华夏基金工作期间,凭借华夏回报等产品的优异成绩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2006年中国优选基金经理。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在尚雅投资的表现,无论是尚雅系列产品,还是黄金优选系列,表现都很平淡。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我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2007年之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业绩高速增长的上市公司,同时,2007年的大牛市,也给予了这些公司最乐观的预期,“戴维斯双击”效应使这些公司的股价翻了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使持有这些公司的投资人收获了不菲的财富。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中国经济的减速,这些昔日的明星公司的业绩增速也开始放缓,同时,大熊市所固有的悲观预期也降低了这些公司的估值,戴维斯双击很快变成了戴维斯双杀,明星公司的股价下滑亦在情理之中了。如果继续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势必会给基金产品的整体表现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寻找优秀的成长股是一件既关乎智力也关乎运气的事情,在一位基金经理事后向大众炫耀他的超级大牛股的同时,一定还有被他隐藏起来的业绩平平甚至导致他亏损的股票,而正是这些股票从整体上拖累了他的业绩。例如我曾经看到一位网友质疑但斌的文章,他说,但斌总说他在茅台上赚了多少倍,在广药上赚了多少倍,但为什么这些年的业绩却不咋地?是不是他背后隐藏了些什么不想为人所知的秘密?我想这样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我从2007年进入股市,也曾收获了几支N年N倍股,比如宇通、天士力、翰蓝环境、鱼跃医疗等,但是,这几支股票的数量只是我购买过的股票总数的10%左右,而其它90%的股票,或者获利微薄,或者已亏损出局。要不然,我现在的账户还不翻它个8倍10倍的?可以想象,再优秀的投资者,只要是和我们一样,不依靠内幕交易,公平的参加预测企业未来的游戏,那么,他的获胜概率可能会比我们大一些,但不会大得离谱,因为他们的或长或短的业绩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作为公众人物,出于虚荣心的考虑,他可能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实属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第三,忽视回撤的风险,将给复利增长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地球人都知道,但斌、石波、林园、李驰等人都是喜欢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者,他们都期望持有伟大或优秀的公司穿越牛熊。但是,成功的投资是一场直线匀速活动(进二退一),而不能搞成折返跑(进二退二甚至是进二退三)。我从好买基金网上摘录了尚雅投资1—9期产品自成立以来的历史最大回撤率。

        尚雅1期历史最大回撤率:-42.06%。

        尚雅2期历史最大回撤率:-39.67%

        尚雅3期历史最大回撤率:-49.23%

        尚雅4期历史最大回撤率:-45.78%

        尚雅5期历史最大回撤率:-35.62%

        尚雅6期历史最大回撤率:-44.25%

        尚雅7期历史最大回撤率:-39.23%

        尚雅8期历史最大回撤率:-38.29%

        尚雅9期历史最大回撤率:-45.21%

        我们以尚雅3期为例,它的历史最大回撤率为-49.23%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把投资搞成了“折返跑”的实例。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位投资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把50万的资金翻了1倍,涨到100万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如果他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忽视了市场的风险的时候,一个50%的回撤就立马把他打回原形。有人自信满满地说:“从长期来看,股指总是震荡向上的,优秀的公司总是会在下一个牛市重创新高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这种自信至少面临着三个风险:其一是优秀企业可能蜕变的风险,10年之后,目前看似优秀的企业已经不再优秀了(比如世界著名的企业雅芳、丰田、索尼等);其二是牛市迟到的风险,你如何确保下一个牛市是2年之内,而不是10年之后?要知道美国股市超越1929年的高点整整用了15年的时间;其三,市场参与者喜新厌旧的特质所带来的风险,这种特质可以让优秀的企业在10年内业绩增长而股价趴窝。寄希望于未来的想法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扑朔迷离的未来世界,这不太像投资,而更像是一场豪赌。

        所以说,对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显赫一时的基金经理们,不要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不但要看他们在牛市环境下的业绩表现,更要看他们在熊市环境下的业绩表现。很多貌似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虽然每年都去参加巴菲特的年会,都把巴菲特的标签贴在自己的脸上,但其实都是在价值投资的名号下行主题投资、趋势投资之实,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相去甚远。当然,我并没有全盘否定他们的意思,他们发掘出来的货真价实的优秀企业,也许正是我们这些散户投资者在熊市环境下逢低吸纳的最佳标的。

        我在2015年的收益率是30%,对这个结果表示非常满意。股灾时的回撤率是30%,对此尚能接受。我目前重点考虑的是,在未来的岁月里,假若再次遇到类似的股灾,我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个小于大盘的回撤率?或者进一步地减小这个回撤率?

        自2013年开始,“低估分散、仓位控制”的八字方针已经实践了3年,并且在这三年的时间里让我的账户资金翻了一番(2013年收益率45%,2014年收益率30%),作为一名业余投资者,我已心满意足。在2016年,这个不太注重企业成长分析、而是更多关注市场风险的交易策略会依然有效吗?到年底再见分晓吧。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博客

粤ICP备15102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