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高估有很多指标,比如,看门的老大爷都在讨论股票。
但,这个指标有个问题,你不能有事没事就戴着同事朋友问,你炒股吗?你想炒股吗?
炒股,这事,算是歪门邪道,碰上时不来,运不转,好几年都无法翻身,所以,这是,还是低调一点好。
我说的这个指标,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巴菲特说的资产证券化率。
先给大家看一个图,虽然有些老,但大概能提现各国在不同年代的资产证券化率。
早2015年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问巴菲特,美国150%的证券化率是否高估?
巴菲特的回答是,会根据利率水平和估值来决定是否高估。
http://mt.sohu.com/20150624/n415538132.shtml 这篇文章作者,引经据典,说明了我们当时(2015年6月份)的股市并不高估。
笔者并无意指责此文作者的意思。
多数人都没有逃过这个股灾,或多或少都有损伤,笔者在也有融资买入,七月份大跌18%。
那么,笔者还是觉得资产证券化率,还是一个可以判断股票市场是否高估的辅助工具之一。
笔者统计了2006年以来,按照季度(3、6、9、12等四个月)看,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当季度+此前三个季度)【也就是滚动四季度GDP总值)来看这个证券化率。
这个图非常明显,2007年实在是太高估了,122%,而06年比重低,有几个因素,比如上市公司少,股市并不能反映我们国内经营公司实际。
在2015Q2也就是6月底的89%,看起来不是很高,但是,中国如果看资产证券化,需要调整:
1、未考虑港股上市公司,目前有大量的央企和国企在港股上市,乃至仅仅在港股上市,保守估计大陆公司在港股上市占港股总市值的35~40%,笔者统计了2015Q3,港股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内资股总市值是7万亿,6月份的港股股指比现在只高不低,所以,我们的证券化率已经实际上超过100%。这才是统计了top50,还有大量的没有列入的。恐怕加起来至少几千亿;
2、美国中概股:比如阿里、京东、百度、新浪、网易、搜狐、微博、去哪儿等等,加起来,恐怕也是好几大千亿。这和(1)中加起来,又会是万亿规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资产证券化率在美股的失效。
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很多跨国公司,你已经很难说它是哪一个国家了,但是,它可能只在一个交易所上市,而该市场的投资者在给予该股票估值时,是考虑其在全球的盈利,而不仅仅是在上市国家的。
但,资产证券化的分母,却依然是该交易所所属国家的GDP。
也就是,股票市值估值的基础是全球化盈利,分母-GDP却仅仅考虑一个国家。
已经造成这个指标失真,而一个在该国上市的公司,越全球化,这个指标越失真。
(即使失真,美国2015年收益也不行,标普500,只有靠几个公司支撑,多数公司是下跌的)
回头说天朝。
我们这个指标也是失真的,只不过,当我们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总市值/GDP时,该数值被低估,其实际远远高于我们看到的数字。
一方面,说过了,有大量的国内实际控股和经营的公司,跑到美国,跑到香港去上市。
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在大陆开厂的原因,这部分公司虽然贡献GDP,但,其实可能永远不会在我们这里资产证券,所以,这部分其实是无效部分,理论上,最好从分母里扣除一部分,但,问题是,如何扣除合理,笔者不知道。
我们可以修正的恐怕是,在计算总市值时,除了考虑沪深两地上市公司,还要考虑在H股和美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这样可能更加准确一些。
但是,毫无疑问,到了100%,说明股市的温度有些烫手了,作为投资者也好,投机者也罢,还有没有必要为了多吃一口,而被太阳烤焦(百度”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寓言故事)。
那么,反过来说,这个指标是不是可以作为低估的指标?
可以,但,很难操作。
为什么?
回到上图,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资产证券率(未考虑海外上市公司)几乎是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40%的比率,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水平,但是,三年啊,同志们,人生有多少个三年可以蹉跎?
如果按照15%的收益率计算,5年翻一番。这三年你可能颗粒不收,如果依然是5年要翻番,意味着,最后两年几乎每年45%的收益率。
问题是,你前面三年没有怎么盈利,又哪里来的底气和自信说,未来两年我可以盈利45%?
笔者是绝对不相信这种鬼故事。
末了给大家普及一下胖总的泡沫三大定律
@不会游泳的徐胖子:泡沫三大定律,一,泡沫持续的时间和幅度都会超出市场的想象,二,但只要是泡沫一定会破灭,三,只有当泡沫破灭后市场才会形成共识。做空市场普遍看空的股票,不会有超额收益,而相反做空热门股,则往往会死在泡沫破灭前。
所以,做多要谨慎;而盲目做空,更要谨慎!芒格说过,做空是一个stupid的做法,盈利顶多100%,而亏损极容易的。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