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乱象丛生 或引发信贷风险

中金网03月17日讯,中国各大银行正面临理财产品的网络风险,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25年来的新低,市场不仅担心中国经济,同样对金融系统的状况表示担忧。

  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供比普通银行存款更高的利率,吸引的买家大多是散户投资者。但是这些资金银行具体用作什么用途还不得而知,一些行业数据会显示理财产品的投资去向,但其中也有个别产品的信心披露十分模糊,据惠誉公司(Fitch)的调查显示,总的来看,这些理财产品主要用于投资工业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房地产行业。

  所有这些经济领域都在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大概有74%的理财产品,投资期一般在6个月以内,不能保证投资者在最后能够拿到全部收益。但即使产品不符合预期收益,银行无论如何还是会偿还投资者一部分收益,以避免一些人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发生抗议行为,据路透社报道,类似事件早在2012年华夏银行上海某分行就发生过。

当理财产品收益不符合预期,它不仅仅是给银行带来风险。惠誉的金融机构Jack Yuan的副主任在上周表示:令人担心的是银行还有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即他们不能保证在理财产品到期时能够即时变现。

此外,一些银行也在其他银行手里购买了理财产品,这些投资通常被划进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部分。

银行与银行之间也有很多业务交叉,比如投资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或者短期内的同业拆借,一旦资金链断裂事情将变得难以处理。

惠誉指出,截至2015年底市场大约有价值23.5万亿元(折合3.6万亿美元)的理财产品流通,较一年前的15万亿有所上升,每周大约有3500种新理财产品上市。

银行并没有完全忽视风险,惠誉的数据显示,封闭式理财产品在2015年年底的加权平均收益达到4.68%,如果理财产品的资金没有按计划执行,这倒是给了银行一些喘息的空间。

惠誉并不是第一个看到银行间潜在风险的机构。标准普尔也意识到了这些,在一月份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标普指出,中国的公司债券价格飙升。

标普称:“债券表现强劲,最终会加大银行的风险敞口,但我们几乎不知道资金到底流向何处,甚至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资金在流动。金融业的蔓延风险可能会很高。”

标普还指出,去年12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占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14.5%。标普对于中国整个银行业有一个负面预期,这其中还包括中国信贷业低迷的成分。

粤ICP备15102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