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浙商大会上说:“我自己对经济学家尊敬,我们企业家不能听经济学家预测的未来,我们企业家最能够感到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如果你这个时候还去听经济学家的预测,你的灾难就大了。”这句话引起了广泛的转载。
其实,这并非马云第一次“炮轰”经济学家。2012年9月,马云在网商大会上说:“我觉得特悲哀,假如企业家要去听经济学家,这些企业家一半已经死掉了。”
马云对经济学家的“炮轰”的确能迎合很多人的情绪。我也赞同马云的“炮轰”。
经济学家应该干的事情是探寻经济规律,剖析经济中的因果关系,而不是预测。比如,经济学家可以得出结论说“自由贸易促进人类福祉”,但经济学家不应去预测贸易的高点何时出现、什么商品适合进出口。很多经济学者喜欢预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哪些产业会遇到困难,哪些产业会发展,但这些预测多数都失败了。尤其是汽车产业,更是无情地嘲笑了经济学家的预测。
经济学家理解了因果关系、认清了经济规律,不代表就能预测,因为现实中,各种因素太复杂。比如,一个大型煤田新开发出来,煤价应该下跌,但如果这时候政府正在搞货币放水,那么煤价反倒可能上涨。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喜欢听一些宏观经济学家的预测。要是某个宏观经济学家“预测”对了一次,立即身价倍增。前一段时间央行降息,就有很多宏观学者跳出来说早就“预测”到了。但是他们下注金融股了吗?估计都没有。所以那“预测”是怎么回事,大家心里应该有数。
企业家确实不应该听经济学家的预测,但也不应该听马云的预测。如果马云的预测是准的,他直接兼起经济学家的活就可以了。世上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经济,经济学家不行,马云也不行。
有一些企业家成功了,他们在人们的眼里就会显得格外高瞻远瞩。企业家自己也乐于说多少年前就精心布局的故事。但企业家成功的第一因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运气。
经济学上,企业家的定义就是冒风险的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冒一定程度的风险,但企业家不同于一般人,他们是以冒风险为职业的人,利润就是对他们冒风险的建奖励。企业家们预测消费者需求,不管他们多么有信心,但最后的结果取决于消费者的投票。企业家超级有信心并不等于市场是确定的。如果加上政府干预的因素,就更难说了。
当然很多人不会相信这一点。在他们看来,马云的确是很多年前就看准互联网的前景了啊,这怎么就不是远见?要知道,张树新比马云布局更早,可是,今天又有几个人知道张树新?
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在他没成功的时候,都有很多跟他一样“伟大”的企业家,只不过运气选中了其中的某一个人。市场需要无数的企业家冒险,才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政府干预市场,是消除冒险,也消除消费者的选择权。
企业家是可敬的,但千万别忘了他们只是运气之徒,不要把他们看得多么高大英明。听起来,“英明”比“运气”更可贵,但其实,要尊敬的只有“运气”,因为运气就是消费者的选择。
在浙商大会上,马云说:“今天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十年以后企业会越来越好,成功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关键是不是您那就看你的企本事有多大。”而在2012年9月,马云在网商大会上说了同样的话:“经济会越来越糟糕,但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十年以后成功的企业一定比今天多,有钱的人一定比今天多,但是不是你,你要想明白,你一定要听消费者,听的是市场,因为市场才能决定未来。”
显然,马云不是个好预测家。两番讲话相隔已二年。一个好预测家岂非应该把“十年”改为“八年”,以显示预测的精确性?
实际上,十年后企业环境是好是坏、是否会有更多的好企业,不会有人预测准。经济学上,确定的因果是:如果加快市场化改革,会出现更多好企业。但这只是“如果”。如果,改革并未加快推进呢?如果,凯恩斯主义排挤了市场呢?马云能预测准吗?或者,他只是给企业家打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