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里,没有看到大型民营企业的身影,看到的是中国一批顶尖国企建设中国骨干交通网络。如果说,千千万万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血液,那么,主动脉、骨干,是这批国有企业构建的。高铁,每天4200列运行,未来超过万列无悬念。这么庞大的运营网络,只能是国有企业控制,且是一家。为什么只能如此选择,世界各国的经验都总结了,就是铁路这个产业,建设复线搞商业竞争的成本太高,且安全不保证,只有尽可能高效运营一家国有企业,才是明智的选择。这还仅仅是高铁,不包括全国的普铁。哪家民营企业,能搞得了这个系统?中铁建、中交建、中建,几乎就是中国公路、铁路、桥梁建设的主力军团。2万公里高速铁路、12万公里铁路、12万公里高速公路、457万公里公路、75万座桥梁,这些基础设施背后,没有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国企不适合创新,就是胡说八道。大型工程,民企拿什么质押融资?老板跑了,你怎么处理?有些工程,还没动工,就已经吓尿了。西南地区的架桥工程,你还用修么?看都已经吓尿了。人均GDP,要提升,要实现全国共同富裕,其前提是,中国不能仅仅在长江下游、珠江流域、中原地区搞建设,必须要深入到全国各地打通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桥梁、机场,全部打通。中西部地区,难道就没有发展可能了么?完全不是这样。比如说,武汉和重庆的发展,其根源就在中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外加这些年的强大基础设施建设。三峡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腹地经济的交通基础能力,因此,再去看武汉、郑州、重庆的制造业转型发展,你就能读懂。没有巨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房价不会涨,产业也不可能转移了。振华港机,是不是国企?占据世界80%市场,还不够创新么?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国企,国企能不能创新,而在经济发展背后的规律。为什么,我国的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呢?看我国的交通网络就会理解,重载铁路网络构建并不是覆盖全国,因此,煤炭、钢铁、水泥,这些货物运输的基础面对我国复杂的区域性,就存在很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各地、各省都有巨大的建设需求,通过运输系统从外省运钢材、水泥不现实。另一方面,各地、各省都想GDP增长和就业,就会盲目建设。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骨干货运铁路网,能够实现低成本的省际货运流通,则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市场就会打通,竞争会加剧,一哄而上的盲目建设就会少很多。因此,宝钢、武钢的合并式重组是有效的,它会降低跨省盲目生产,让企业的所属权横跨数个省,会统一协调产能,甚至,会规划新的运能。国企,不能创新;私企,更适合创新。这种看法很偏见。看看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巨量工程技术创新,就应该很清楚这种偏见是很缺乏根据的。我们总不能在民企没这个能力的客观情况下,盲目的卖掉国企,或者,痴痴的等待吧?经济学家的所有理论和判断,都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