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似不切实际 创新还需辨真伪

在“双创”的氛围里,如果以创新为幌子,运作不切实际的项目,实为圈钱的实例过多,将挫伤广大民众的支持热情。

 

“巴铁”似不切实际 创新还需辨真伪文/陈思进

 

8月10日,中国的“立体快巴”——“巴铁”试行的消息,抓住了国际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版面,被视为一场惊艳的亮相。这种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也被称为“陆地空客”,具有地铁般的运力功能,却能像巴士一样在地面上运行。

据Youtube的视频显示,“立体快巴”的高架电车下层镂空,车辆可以从其底部穿过,上层能载客1200~1400人,由于采用的是电力驱动,时速可达60公里,而造价只有地铁的20%左右,制造者声称能减少现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拥堵状况。如果真能兑现承诺,对每天饱受堵车之苦的民众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过,事实上,早在1969年,美国建筑师克雷格·哈杰茨(Craig
Hodgetts)和莱斯特·沃克(Lester
Walker),就曾经梦想把类似“立体快巴”的创新交通工具付诸实践,以解决纽约交谈拥堵的状况。

他们毫不谦虚的建议重新设计一部分的纽约市,并称这项创新设计为Bos-Wash
Landliner(跨界车)。因为“跨界车”首先将在波士顿和华盛顿之间运行。《纽约杂志》的作者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更大的宏图:

开往波士顿的“跨界车”将穿越中央公园停留在86街,在此接送总负载量的上下乘客,然后恢复200英里的时速继续前行。乘客搭载在几乎无摩擦的气垫轴承中(拥抱道路两侧的是类似于反向吸尘器板,将其连接至涡轮动力装置,管道风扇机上充满空气)。风扇机本身具有再生周期,这意味着没有热排气,因为当其它轿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跨界车”与车顶的距离将缩成仅16英尺。

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建造“跨界车”的想法,也始终只停留在一个想法上,因为无法解决许多实用性的问题而搁浅,从未真正启动开发此项目。

眼下“巴铁”经过首次路试后,人们发现这一盼望已久的“创意”,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优秀:

首先,低矮的车下空间将对其它车辆产生影响;

其次,过重的车身对路面会造成损毁;

此外,限制高度、转弯半径、过十字路口、过立交桥等日常出行中的常见问题,“巴铁”项目团队也并未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2016年初,“巴铁”的总设计师宋先生曾向媒体表示,他已经安排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汽车工程院,进行评估TEB设计的可行性。然而交大研究所所长在一份报告中,否认与宋先生有任何牵连。与此同时,交大研究所副主任和两位教授称,他们确实进行了设计分析,但是这纯属个人行为。

而根据交大教授们的评估,认为此设计“基本可行”,但是“并不完美”。同时,西南交通大学也否认参与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仅承认“牵引动力实验室两位研究人员,曾与该公司进行可行性会议”。

有鉴于此,《环球时报》发文质疑:“巴铁”项目背后实际上是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在操作,他们“一直在吸纳投资人的存款,并承诺高额利息,但其资金链风险很高。《中国青年报》也披露:目前“巴铁”科技公司的投资方“华赢集团”,正进行私募基金募集。  

这种不断向投资者,尤其是老年群体融资的现象,不禁令人联想起震惊全国的“e租宝事件”(非法集资的大型网络借贷庞氏骗局诈骗平台,总受骗投资人数90.95万人,受骗金额高达700多亿元)、以及曾经的汉芯、麒麟操作系统丑闻——以创新为名(实为学术造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

中国政府和社会鼓励创新。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里,如果以创新为幌子,运作不切实际的项目,实为圈钱的实例过多的话,将挫伤广大民众对创新的支持热情,等将来有了真正的创新项目时,谁都不愿参与其中了。因此,对于“创新”,特别是需要巨资的所谓“创新”,首先一定要切实地辨别真伪。 

 

                        2016年8月12日

(注:1、跨国金融商战长篇小说《心机》全新再版《绝情华尔街》(正在影视改编,当当:http://url.cn/2LEbtsC;亚马逊:http://url.cn/29ZAQZV;京东:http://url.cn/27lEpUd);2、《能源超限战》新鲜出版,
当当:http://url.cn/2Gp8njV;亚马逊:http://url.cn/28tkkXT;京东:http://url.cn/2IbjrZL;3、长篇小说《归·去·来》命运三部曲第一部即将出版)  

粤ICP备15102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