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接上篇。码字不易,转载、复制,请注明作者。此系列曾在雪球连载。
1、关于市值大小的问题
中国股市一向是深度患有小盘宠爱症的。2015年股灾之前,以神小创为首的所谓小盘成长股行情,可谓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估计将来也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股市史上的“奇葩”异景。按照一般规律,一些小市值的优秀企业,在成长之初,确实也容易给它早期的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因为一家企业从50亿市值上涨4倍达到200亿容易,而从200亿市值再上涨4倍,达到800亿市值,相比之下就要艰难得多。所以,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市值相对小的投资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投资策略。但是凡事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很多行业已经差不多形成寡头垄断,或者几个赢家互为犄角的竞争态势,甚至在有的行业让外国的跨国公司垄断着更多的市场份额,不要说在这些行业里,“屌丝逆袭”不易,就是在一些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如医药行业,其实这种“逆袭”也是不容易成功的。更何况,有些小企业天生的“命相”就是做不大,比如,有的仅仅是知名企业的一个小小的配角生产商,这种“傍虎吃食”的企业很难想象它会做得有多大。 但是有时股市疯狂起来,一定会超越出人类的一般想象力。据我观察,中国股市凡“小”必炒的玩疾,令有些投资人产生了某种锚定心理,即只专注于小市值进行投资,哪怕它们只是讲故事、概念炒作的小市值股。当然,这种“专注”也无错,哪怕在其身上投机也无妨,但关键是要懂得何处是“化妆舞会”结束的时钟。我真的不知道,在股灾之前,那些钟情于神小创投机的人之中,到今天有多少真正“保全”下来?!我想,就是他们真正“保全”下来了,假如中国股市真的有一天与国际慢慢接轨,这种“风口”若是改变了,那些受这种锚定心理支配,只钟情于小市值股票玩法的投资投机者,还会改得过来吗?要知道,人常常是习惯支配的动物,特别是开始的“甜头”更容易让人养成一种习惯,这就好比进赌场开始赢钱的人,其实你是很难让他自己主动从赌场中出来的。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体味,今年年初融断机制被废以来,虽然大盘指数总体没有上涨多少,然而一些市值相对大一些的蓝筹股、绩优股,它们虽然不在小市值股之列,然而春风吹又生,实际上它们今年以来很多已经走出了上涨百分之30、50%以上的行情。我自己的有关组合实证也说明,坚持这种投资组合的投资人,哪怕经历种种股灾、融断之后,一直坚持持有到现在,总体收益率也是令人满意的(除非你追求暴利)。将来这种行情风格是否成为主导?不得而知(其实也没有必要知道,更没有必要预测)。但是这又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浅显的事实:在股市上如果某个地方太拥堵了,最好还是向人少的地方看一看,因为,如果以小市值股票成为炒作“时尚”(当然,真正具有成长性的除外),并且这种投资“时尚”还在相当多的投资人心理“锚定”之后,或许,投资相对大一些的绩优、蓝筹股反而是个很好的机遇。所以,投资究竟是选择市值小的,还是相对较大的,一切均当以企业的本身价值而定。记得读《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这本书,其中约翰-聂夫借用别人的话说了一句“名言”:“笨蛋,要看的是价值!”确实,如果我们回归到投资的“原点”来看,比如,从我们是企业所有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单纯从炒家的角度):我们自然是要的是价值!而这个价值,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我们今天投入了一元钱,而明天会得到多大的回报。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所谓的市值大小问题,其实便已经不再是纠结的问题,更何况,市值大小也只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且企业未来的成长性从根本上讲并非从根本上是由其市值决定了的,而完全由企业本身的经济特性和成长性而决定着的。一个浅显的例子是贵州茅台早就不是小市值的股票了,然而,同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出了翻倍以上的行情。 2、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万物皆有周期,只是时间不同。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出生、壮大、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企业也不例外。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定位于价值初创期、价值扩张期、价值衰退期(或者更形象地分为婴儿期、青壮年期、老年衰退期),而投资的最佳时机自然是前两者,而在价值衰退期的则应当回避,不然,如果不慎选入所谓的蓝筹僵尸,几年下来其结果可能就是相当悲摧的了。然而,这个问题又是理论上说说容易,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好把握。怎么办呢?作为投资人只有从定性与定量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从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是否已经相对稳定,这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率、渗透率是否已经达到相对饱和,企业自身的投资项目是否继续拓展,以及当下企业的市值与国际成熟企业对标,等等。总体来讲,这需要考量投资人的商业洞察力。就我本人看来,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向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迈进,但是,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毕竟还与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总体来看,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加之中国人口基数之大、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之大,实际上给许多优秀企业提供了弛骋拓展的很大空间,更不要说将来有的还要走向全球化。我们在考量任何一家优秀企业是否会成为蓝筹僵尸之时,都要结合这个大的背景去考量,甚至我个人认为,有时还要慎言蓝筹僵尸。比如,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我多次提到的白电企业,如格力、美的、海尔,近几年市场似乎普遍认为它们已相对成熟,并且给予了很低的市盈率估值,其实它们现在均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创业转型,美的、海尔进行大手笔海外并购,格力电器则在技术协同基础之上开始跨界多元化发展。至于像华为、福耀玻璃这样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也正向全球化的公司昂首迈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还需要提出(有的球友也曾问及),即便当一家优秀企业相对“成熟”以后是否还值得投资?回答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前提是这个公司要给予优厚的分红(如股息率大于无风险利率),或者公司进行股票回购。实际上,如果市场对一家相对成熟的优秀企业给予过低的估值,而这家公司又分红很高,对于追求稳健投资回报的投资者来讲,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次佳的选择。3、关于新兴与传统的问题近几年,中国股市不仅深度患有小盘宠爱症,实际上它对于一些所谓的新东西也常常趋之若鹜,甚至也说了凡新必炒的地步。15年股灾之前,市场上普遍有一种言论,即将创业板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而将主板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甚至有的基金经理当时还说,现在只看创业板了。现在来看,当时这种对新兴与传统的划分是多么僵化,而对所谓的新兴产业的追逐又是多么狂热!历史的经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个炒家,自然追逐这些带“新”字的东西倒也无妨(只要你懂得如何收场),但是若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讲,越是市场上趋之若鹜的所谓新东西,有时越要持一种谨慎态度。为什么呢?一是新兴的东西,我们未必真懂,就是懂得也往往看不出谁将来未来的相对胜出者,与其如此,还不如先放慢半拍去观察。二是越是新兴的东西,往往越具有“创造性破坏”的特点,特别是在那些快速易变的高科技行业。三是越是新兴的东西,由于正处于“风口”之上,实体经济中也常常是一哄而上,其最终的结果常常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甚至是“老二非死不可”,大多数的命运结局会成为陪练者。我们作为投资人,怎么会保证自己不成为“陪练者”呢?如果要延伸一下话题,其实股市里这种所谓新兴与传统,并不唯中国股市所独有。看一下美国股市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实这种博弈也是交替上演过的。华尔街没有什么新鲜事,同样的中国股市也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而且人性永不变(除非哪天科学发达到可以改变人类基因的地步)。如果谁个不信,那就请读一读当年美国网络股风生水起之时,巴菲特在1999年太阳谷的演讲吧。那个演讲,曾被彼尔-盖茨称之为“很了不起,这是关于股票市场的基础教学,一节课就蕴涵了一切”(引自于《滚雪球》,作者艾里斯-施罗德,以下引用也来源于此书)。在这篇演讲中,巴菲特仍然引用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一段话:短期内,市场是选票机;而在长期,市场是一杆称;重量最终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短期内,数量很重要。巴菲特讲到人类很多新的发明,铁路、电报、电话、汽车、飞机、电视:所有把事物更快联接在一起的革命性方式——但是有多少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呢?这是巴菲特在演讲里要讲述的。他还很幽默并“悔恨”地说:”当我回到小鹰号(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的名字)时代,我会有足够的远见和‘见义勇为’的精神,把奥维尔-莱特给打下来。但我没做到,我有愧于未来的资本投资人“。
巴菲特还引用了凯恩斯的话:“用历史的眼光对未来进行预测,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并且他还说:“人们不能因为前几年股票价格的加速上涨就以此类推”。
巴菲特十分幽默地说了一句话:“有些事儿没法对一名处女说清楚,无论是说给她听还是拿图片给她看。”是的,其实就是巴菲特在台上演讲之时,下面的观众有的就未必认同他说的,甚至认为他是“正在往给他们的香槟里吐口水”。
当然,我们是知道的,巴菲特在1999年演讲之时,当时美国股市正处于网络繁荣时期,而巴菲特当时被金融圈评论嘲笑已经是明日黄花,是过去完成时了。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巴菲特还成为《巴伦周刊》的封面人物,配的大标题是:《沃伦,你怎么了》,封面文章写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正在当时的背景下,到1999年底的时候,众多追随巴菲特风格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结束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股票。
当然,我们又是知道的,后来的历史证明:巴菲特毕竟是巴菲特!
其实,不独巴菲特,如果我们去研究那些成功的价值投资大师们,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对快速易变的所谓新东西,比如在当时看来很高科技的公司,差不多都进行了回避,因为这种所谓的新兴产业公司,有时变化太快了,其护城河需要不断挖掘,一两年就需要进行重估,作为长期投资人实在难以把握。
相反,一些被市场普遍冠之以传统行业的公司,如围绕着嘴巴转的公司,反而更容易持久,因为高科技再发展,哪怕是人类有一天到外星球上去居住,估计也改变不了嘴巴吃饭、喝洒的味道;再如,在一些传统制造业,无论虚拟经济、“互联网+”再怎么发达,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要需要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在地球上生活,衣、食、住、行、玩等等,还是像空气一样是我们的必需。我个人甚至认为,将来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将来的崛起,一定是需要制造业的崛起,当然,一些传统制造业也需要借力升级至中高端制造业,或者进入到智能创造。
其实,作为投资人,需要我们关注研究的是,如果市场在一定时期,普遍对所谓的新兴东西狂热追逐,而对一些身处传统行业的优秀公司普遍误解,将其估值打压到极端低点之时,实则又暗示着重大投资机遇的降临。实际上,据我观察,股灾、融断以来,中国A股整体状况,有朝着这种方向在演变的趋势。
芒格说,告诉我将要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里了。这实际上是一句十分睿智的名言。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没有必要抬杠,因为,同样的,你如果知道这个企业将来是亚马逊,是腾讯、阿里巴巴,或者你是懂得某些高科技公司,那你买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