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简介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专业供应商。先后突破并取得纯水冷却领域核心专利技术近百项。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800kV直流输电工程换流阀纯水冷却设备产品被国家能源局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及服务技术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各个环节电力电子装置的冷却。为中国电科院、西安西电、金风科技、荣信股份、国电南瑞、东方电气、湘电风能等国内知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商提供配套产品、技术及服务,并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际市场上公司亦开始与艾默生、GE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产品调研、标准认证、方案设计、交互实验、运行实验、工程化量产、产品生命周期等环节的全面合作。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公司主要产品是直流输电换阀、新能源发变器等电力装置的关键配套设备,业务发展与直流输电、风力光伏等相关产的法律环境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电力水冷行业很好理解。就是在发电过程中发电装置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冷却,不然会导致设备寿命减少甚至报废。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跟随电力行业发展而发展),因此不详细的介绍其工作原理了。
来看一下行业的发展情况:
在2009年以前,国内输配电系统使用的大功率力子装置基本上都是依靠 ABB 和西门子等全球著名电气设备厂商提供,其配套纯水冷却一般都由瑞典的SwedeWater(ABB子公司)等国外公司配套供给,纯水冷却设备市场基本形成了被国外垄断。2004 年,国内直流输电用纯水冷却设备开始实现国产化并逐步推广应用。 目前,国内直流输电用系统设备的产化率已经达到70% 以上,未来国产替代的空间很小了。
目前国内纯水冷却设备产业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一方面,由行存在较高的技术、品牌及资金壁垒,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因此行数量较少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的应用领域单一,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另方面由于设备运安全性、技术及可靠要求非常严格,下游用户选纯水冷却设备态度谨慎,一般会优先选择业内具有品牌势的规模企,这也为我国纯水冷却设备行业后入竞争者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
目前,国内具有一定规模从事电力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制造的企业按产品涉及的应用领域主要分两类,一是综合性纯水冷却设备企业这产品线齐全,基本涵盖电能的转换、传输及使用各个领域;另一类企业产品集中于某一特定应用领域。
由于 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属“电力电子器件及变流装置 ”行业中的细分领域,我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尚未发布国内电力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总体市场规模以及业内主要企产值等数据;对于行竞争地位、市场占有率等资料、数据缺乏独立权威的来源。
目前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有swedewater,上海贺德克、许继晶锐、国电富通、上海敏泰、上海海鼎、众业达、三河同飞等。
高压输电和大功率发电机可以显著提升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能耗,是为了电力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我国纯水冷却技术起步较晚,但随着行业整体技术的提升,进口替代效应明显。进而,我国的纯水冷却公司已经成为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金风科技等核心供应商,同时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纯水冷却设备主要有四种,直流输电换流阀纯水冷却设备、新能源发电变流器纯水冷却设备、柔性交流输配电晶闸管阀纯水冷却设备、大功率电气传动变频器纯水冷却设备。
公司对这四种纯水冷却设备均有产品,而众多可比公司中只有许继晶锐具有全部产品生产能力,其主要为许继集团直流换流阀产品配到水冷设备。
在高压直流输电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上直流换阀主要供应商有中电普瑞、西安西电、许继电气、ABB等。直流水冷设备的主要供应商有许继晶锐、Swede Water(ABB 下属公司)。公司已成为中电普瑞、西安西电直流水冷的核心供应商,是国内直流换阀水冷设备市场的重要供应商。
在风电发领域,国内市场机组制造商前五名为金科技、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 、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湘电风能, 其中金风科技 2013 年新增装机容量占比 年新增装机容量占比 23.30%。公司是金风科技、湘电风能的核心供应商,其中销售给金风科技的水冷产品占同类产品比重超过70%。
光伏发电领域,国内主要采用风冷,水冷技术不是十分发达。公司在2012年成为GE的供应商,开始为国际市场提供光伏水冷设备。
在柔性交流输配电领域,荣信股份SVC、SVG产品市场份额超过50%,公司对其销售的产品占其同类产品采购额的80%,为其核心供应商。
综上,公司属于合电力子装置用水冷设备供应商产品线丰富领域较其他竞争对手相优势明显。上文也说到该行业技术模式采取定制化设计和制造,技术门槛高。目前国内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纯水冷却设备厂商数量较少,公司在直流输电领域、风力发电领,已成为下游主要系统集成商的核心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较高,优势明显。
研发方面,2015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19 %。拥有111项专利,但发明专利仅有15项。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李琦、吴文伟、唐洪,三人为共同创始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分别持有的股权比例为27.40%、20.18%、4.76%,三人合计持有 52.34%。
4.财务状况
2012-201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49亿元、2.81亿元、2.84亿元和1.47亿元,2012年至2014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6.89%;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540.43万元、4152.42万元、4733.71万元和1412.47万元,2012年至2014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15.63%。2015年1-9月,公司营业收入为2.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04%;2015年1-9月净利润为1889.35万元,较上年同期同期增长5.12%。公司预计2015年营收增速0-25%;净利润增速0-10%。
随着下游电力的不景气,公司毛利率逐年下滑,目前为41.8%(仍算是不错的毛利率),净利率同样逐年大幅下滑,从最高的16.7%下滑至8.4%。ROE从20.5%下滑至今年可能不足10%。ROIC则更低,可能只有7%左右。随着下游行业的不景气,公司的盈利能力堪忧。
资产质量方面,公司的应收款14年大幅增长33%,15年三季度高达2.8亿,几乎等同于营收,存货也高达1.1亿。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提升,目前高达56.6%,短期借款9000万,货币资金从14年的1亿下滑至5400万,经营现金流是-7286万。非常糟糕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表。
与竞争对手对比,注意众业达生产水冷偏向新能源领域,且占公司营收比极低(低于10%)。本公司来自新能源领域水冷设备占营收一半左右。
5.募投项目
共募集2.55亿,分别用于:岳阳高澜纯水冷却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6678万、补充流动资金6000万、企业科研中心建设项目2839.8万。
公司募投项目主要用于扩产,还是很合理的,毕竟公司连续几年的产能利用率都超过100%了,上半年一度高达118%。
6.结论
水冷行业发是一个成熟行业,增速较慢,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替代的空间很小,不过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集中度还算较高,高澜作为国内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公司过去几年业绩增速尚可,但公司所处的行业受到经济周期影响较大,这两年业绩下滑明显。公司前五大客户分别是中电普瑞、金风科技、荣信电力、西安西电、东方电气,共占销售比83.72%,大客户依赖现象严重,需要引起重视。作为环保行业,受到A股市场偏爱,建议申购和关注。
二、东方时尚
1.公司简介
东方时尚驾驶学校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驾驶员培训。公司占地面积2000余亩,拥有一流的训练场及配套设施,现有宝来、桑塔纳、伊兰特、爱丽舍和金龙大型客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牵引车、摩托车等各种训练用车2000部,员工3000余人。公司坐落于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拥有花园般的环境、酒店式的服务,建有目前国际硬件设施标准等级最高的训练和考试场,也是全国第一个“残疾人驾驶汽车训练示范基地”,拥有外籍学员培训资质,年培训学员数量和考试合格率均居驾校行业之首。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驾校行业发展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如果是北京上海,则还要考虑政策的变化(限购限牌)。2013 年,我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户 12,556 户,共完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2,044 万人次,比 2012 年减少 184.8 万人,降幅为 8.3%。其中培训合格的达1,710.2 万人次,完成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培训 258.3 万人次,比 2012 年减少 38.9万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上升、持有驾照人数上升、新增人口减少等因素,驾校市场空间逐步萎缩。
另一方面,2013 年,我国共有机动车驾驶教练员 61.9 万人,比 2012 年增长 18.4%,全国拥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车辆 50.6 万辆,同比 2012 年增长16.6%,行业因为门槛很低,竞争越来越激烈。
简单来说行业的需求在下滑,而进入者在增多。
此外,除了汽车行业的变化外,对整个行业影响最大的还是驾照考试政策。
东方时尚过去的毛利率接近60%,驾校绝对算是暴利行业,但1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一线城市),试点非经营性的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也就是说,以后不通过驾校培训,也能直接考驾照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用去驾校自己找老司机晚上陪练,不仅时间更自由,还节省了大笔驾校费用。驾考改革终于落地,对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驾校学费且地处北京一线城市(必定是试点城市)的东方时尚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在招股说明书开篇的“重大事项提示”部分,东方时尚列举了五大类风险,其中“驾驶培训模式改革的风险”排第一。当然,这一法案的正式执行还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陪练需要专门的训练车辆(添加辅助装置),需要特定的路线,需要随车人员复合资格认定等,但未来专业的陪练人员和陪练车辆会侵占驾校的市场份额,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东方时尚有0.53%的收入来自于陪练。
东方时尚主要收入来自北京(云南和石家庄有10%的收入来源),2014 年东方时尚在北京地区受理学员达23余万人,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25.54%。在北京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北京市公交汽车驾驶学校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汽车驾驶学校,这两家驾校均建校史均超过30年。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虽然驾校行业前景不好,但东方时尚依然在扩张,取得了不断增长的业绩。2012年~2014年,东方时尚在北京地区报名学员人数分别为168873人、178505人和236688人,受理学员人数在北京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96%、23.05%和25.54%。在此期间,其学费收入分别为8.62亿、9.77亿和13.28亿元,人均价格从5102元上涨至5613元。
我认为驾校行业并没有太高的差异化,无非就是设备、服务、规模、价格、广告招生上的细微差距,因此东方时尚更多的是靠规模和招生取胜(不断收购其他小驾校)。
4.财务状况
2012-2015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6.95 亿元、9.57 亿元、12.85亿元和 6.64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1.91 亿元、2.65 亿元、2.98亿元和 1.75亿元。过去两年营收和净利润都保持了不错的增速,营收增速超过30%,利润增速接近30%。
公司毛利率逐年下滑,但仍高达57.4%,净利率高达26.4%,ROE高达60%,ROIC高达48%,非常恐怖的盈利能力(暴利行业啊)。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下滑,从61.36%下滑至45.82%,无任何应收款和存货。资产质量非常优秀。货币资金接近5亿,经营现金流接近2亿。
5.募投项目
合计募资8.53亿元,分别用于东方时尚服务配套设施项目43271.5万、湖北东方时尚驾驶培训基地项目30000万、石家庄东方时尚驾驶员培训项目12000万。
中规中矩的IPO项目,主要用于石家庄和湖北两个城市的项目扩展。我不明白公司拥有这样的财务状况还要上市,如果不是恶意圈钱的话,唯一的解释就是公司想要快速扩张,但驾校这个行业真的有那么容易扩张吗?理论上这个行业一旦经过了汽车行业的爆发期,未来就是一个增速非常缓慢的行业。
6.结论
东方时尚依靠北京地区的优势(虽然北京汽车保有量见顶、同时限牌,但北京地区的人口在不断流入),过去几年还是获得不错的,但在整个行业未来前景不佳的情况下(特别是北京),公司想要获得持续的高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个人不看好驾校行业的未来,但考虑到公司优秀的盈利能力和财务质量,还是建议申购,个人不会关注。
三、南方传媒
1.公司简介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读物、框架媒体和其它媒介产品的编辑、出版、代理、批发及零售,书报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印刷物资销售、出版物进出口、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实际控制人为广版集团(前身是为广东省新闻出版局)。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行业过去发展较为稳定,复合增速超过10%。2014 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 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 1563.7 亿元,较同比增长 8.6%,增速逐年放缓;其中传统出版物行业遭遇困境:出版图书营收增长2.7%,利润下滑1.3%,期刊营收利润下滑近5%,报纸出版营收同比下滑10.2%,利润下滑12.8%。但数字出版行业大力发展,其中录音录像出版增速接近20%,数字出版营收增长33.4%,占全行业营收的17%。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继续提升,新型数字化内容服务收入增长迅猛。2014 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 3,387.7 亿元,同比增长 3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 17.0%,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网络动漫营业收入增速达到 72.7%,领跑数字出版;移动出版营业收入增速达 35.4%,高于数字出版总体增速;互联网期刊与电子书的营业收入增速为 18.2%,高于新闻出版业总体水平。
市场格局方面,1.图书出版格局:目前全国所有出版社均为国有经营。由于国家对出版社实行特许经营制和行政许可制许可管理,行业准入相当严格,成为特殊行业。
截至 2014 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 583 家(包括副牌社 33 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 221 家(包括副牌社 13 家),地方出版社 362 家(包括副牌社 20 家);2.图书发行格局:发行主体为: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外资书店、网上书店及出版社自办发行业务等。其中,通过数年改革与连锁经营的推进,全国大部分省份形成了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教材发行仍以各地新华书店为主要渠道。
行业内主要企业: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南方传媒是典型的传统出版媒体行业,近年来遭遇网络、电子传媒的强力冲击。几大细分业务如下:
①出版业务
教材出版方面,公司是我国重要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基地,在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发行业务中占有主导地位,粤版国家新课标教材以富于创新、品种齐全、质量高、市场覆盖率广被广泛认可。本公司旗下各出版社共出版了 19 科粤版国家新课标实验教材,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有 11 科,以其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前瞻而立足广东,辐射全国。
一般图书出版方面,公司旗下共有 6 家出版社从事一般图书的出版业务,具体的6家出版社如下:
出版业务占公司收入的35.6%,占比较为稳定。
②发行业务
公司长期在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发行业务中占明显的优势地位,市场份额高达87%以上,在图书连锁零售业务方面,本公司拥有遍布广东省的分销网络。
发行业务占公司收入的38.7%,占比逐年大幅提升。
③报刊业务
本公司拥有 2 份报纸和 20 份期刊,其中影响力较大为《新周刊》、《花城》、《随笔》、《时代周报》、《少年文摘》、《葡萄酒》、《收藏?拍卖》。以上这些报纸或期刊并非国内一线品牌。报业的收入逐年在下滑。
④印刷业务
新华印刷业务主要为本公司及其各出版社、时代传媒等单位的教材、一般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出版物提供印刷服务。
⑤其他
包括数字出版业务、电子音像业务等,占比非常小,且并无高增长,可以忽略不计。
4.财务状况
2012-2015年H1,公司营收分别为,31.8亿、38亿、44.1亿、20亿;净利润分别为2.57亿、2.57亿、3.09亿、1.76亿。业绩保持了10%以上的稳步增速,但15年放缓明显(三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2.27%)。
公司毛利率逐年上升,目前为31.7%,净利率也逐年上升,目前超过10%,14年末ROE为17.6%,ROIC为13.05%,盈利能力非常不错。
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接近60%,但有息负债极少,合计不到3000万,主要是应付款为主,14年末应收款为6.6亿,存货也高达6.82亿,不过该数据较为稳定且账期较短,没有太大风险。公司货币资金高达14.1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为4.04亿,资产和现金非常优秀。
传统传媒行业都有非常不错的资产负债表,例如之前我关注过的中南传媒比南方传媒更为优秀,中南传媒营收复合增速接近15%,利润复合增速接近20%,目前市值350亿,PE 20倍,350亿市值中货币资金就高达102亿(我关注中南传媒还是14年时候,当时公司市值仅有130亿,PE不到15倍,更便宜),无任何有息负债,ROE为15%,ROIC为14.7%,不论是营收增速还是盈利能力中南传媒都比南方传媒更为优秀(南方传媒上市后ROE会摊薄)。当然两者的市场和布局都不相同。
5.募投项目
募投项目预计总投资9.9亿元分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0000万、跨网络教育内容聚合服务平台项目20680万、数字化印刷系统项目10650万、品牌教育图书出版项目26000万、连锁门店升级改造项目20750万、信息化系统项目10894万。
从募投项目不难看出,公司也知道传统传媒行业发展潜力不大,因此募集1/3的资金投向网络教育、数字印刷两个项目。这至少是一个亮点。
6.结论
南方传媒作为传统的地方垄断传媒,就和中南传媒一样,日子过得很好,但想要高成长也很难,由于其他传媒股估值较低,南方上市后估值很难提升,不建议申购。基本面看,南方传媒不如中南传媒有吸引力,如果PE到40倍以上,那么中南传媒可能会被其影响。
四、苏州设计
1.公司简介
苏州设计,前身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2年改制以前隶属于苏州市政府,见证并参与了苏州近60年的城市发展变化。公司主要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及200多项国家或省部级奖项。业务范围涵盖建筑工程及相应的工程咨询和装饰设计,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建筑工程勘察,土建设计、电力(变电工程设计)、市政工程(道路、桥隧、排水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城乡规划编制;轨道交通设计;从事建筑学、土木工程的技术研究、开发、转让、建筑监理(乙级);晒图、模型制作、提供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咨询、电算工程测试服务等方面。公司已成为苏州地区建筑设计行业名列前茅、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设计企业。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建筑设计行业不想过多分析,因为这个行业和房地产周期几乎一致,我对该行业非常不看好。
简单来看竞争格局,苏州的建筑设计公司上市的比利时国内最高的,比如苏交科、设计股份、园区设计(中衡设计),现在苏州设计也成功上市。一方面是项目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几家公司的主要收入均来自江苏省内,因此是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苏州设计现在很想向省外扩张,这次上市的目的之一。
公司获得的资质如下:
相同资质的竞争对手如下: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公司之所以能在创业板上市,全靠一点:绿色建筑设计,公司于2011年成为我省建筑设计行业首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在简介中称:公司在建筑节能、低碳绿色建筑特别是既有建筑的生态改造方面,起到技术引领作用。省内首家落户设计院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赛德)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我公司的成立,为推动我省绿色建筑领域的研发设计、技术咨询、节能改造、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提高我省绿色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建筑新产品研究和产业化,促进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带动绿色建筑的升级换代,实现建筑设计业、建筑业的绿色同步发展带来巨大技术支持。
公司的绿色建筑代表作是,苏州大学本部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书香世家。平江府”酒店改造工程等已在全国树立了主业转型升级、建设集约型社会范例。设计并完成了太阳能光伏板与建筑一体化零耗能建筑——尚能电力研发中心,以及大量的绿色三星建筑,在这一领域也逐渐形成苏州设计的技术核心。
我特意咨询了行业资深人士,他们的反馈是绿色建筑忽悠成分更多,经济效应很低,订单项目很少,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这家公司能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及能在创业板上市,可能还是和公司之前的背景有关(事业单位)和苏州市政府关系好,有门路。
4.财务状况
2013-2015H1公司营收分别为2.85亿、3.38亿、1.62亿,净利润分别为5947万、5655万、2698万,业绩增速非常低,利润甚至出现下滑。
公司毛利率保持在40%以上,净利率也有17%,负债率较低,20%左右,ROE虽然逐年下滑,但也有19.5%,ROIC 19.7%,盈利质量非常不错,只是未来增长性肯定不行。
相比较其他建筑设计行业的公司,苏州设计的资产负债表还算好看,2014年应收款同比增长52%,但“只有”6160万,无存货,无长期短期借款。公司货币资金1.93亿,经营现金流3438万,资产质量还是不错的。
5.募投项目
公司计划募资3.2亿,分别用于:计服务网络建设项目6439万、建筑设计中心改造项目14995万、绿色建筑设计研发中心建设项目6413.45万、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中心建设项目2223万、云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1979万。
可以看到公司还是有把大部分资金用于传统的建筑产业,部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 轨道交通,还有云信息化我不太理解是什么。
6.结论
不看好行业和该公司,我觉得绿色建筑就是忽悠投资者,公司业绩下滑说明了一切(这还是粉饰过的),当然公司能在创业板上市也是一种优势,估值会比在主板高的多。不建议申购和关注。
五、海顺新材
1.公司简介
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专业生产新型药用包装材料以及铝箔食品包装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具体产品包括冷冲压成型铝、热带型泡罩铝、航空涂层铝箔餐盒、无皱光壁或涂层铝箔容器、宠物食品包装、果酱可封口铝盒等,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2008年开始,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界五百强排名第75位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霍尼韦尔在中国唯一一家,全球第九家高阻隔透明硬片合作伙伴。海顺新材具备了国际上最优秀药包材生产企业的基本素质,产品出口到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是中国冷冲压成型铝的第一品牌。已注册14种包装材料结构,是药品软包装和泡罩包装注册证最多的企业,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先来看公司主要产品情况:
公司的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医药行业(公司介绍称产品广泛应用于阿斯利康、修正药业、云南白药、丽珠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品牌的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粉剂、栓剂药品的包装),因此我们主要来看药品包装这个行业。
药品包装行业增速和医药行业息息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医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2001-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1.17%,这是一个增速飞快的行业。根据 TheFreedoniaGroup,Inc4.2011 年发布的《WORLDPHARMACEUTICAL PACKAGING TO 2015》的统计数据,全球医药包装市场销售额2005-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79%,其中中国的复合增速为9.05%,低于药品行业的增速。可见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虽然,医药行业在2014年后遭遇医保控费、招标降价、临床造假严查风暴等一系列利空,但药品包装行业占药品生产的成本很低,受药品降价的影响很小,因此整个行业未来大概率还是能保持较稳定的增速。
目前全球医药包装市场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欧美地区的医药包装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较大,其中,美国医药包装行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占据了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二是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医药包装行业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包装行业的发展呈现高速度、低效益、高消耗的特征,医药包装行业的研发投入较少、产品设计水平不高,而且国内大部分医药产品的包装质量差、档次低,中低端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材质的不同,药包材主要分为塑料、玻璃、橡胶、金属及组合材料五大类,各类药包材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针对药品的不同要求,选择恰当合适的药包材及其包装形式,才能较好地实现药包材的保护功能。
公司生产的产品属于组合材料,具体来分析公司主要的三大产品: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55%)、SP 复合膜(24.3%)、PTP 铝箔(17.8%)。
①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
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是海顺新材的主要产品,属于国内制药行业正在逐步兴起的具有高阻隔性能的高档包装材料。常用的结构为尼龙/AL/PVC、尼龙/AL/PP、尼龙/AL/PE、尼龙/AL/VC 等。公司经过多年研发生产经验的积累,较好地解决了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产品成泡破裂、成泡后泡罩边缘易分层、产品经过拉伸后易形成针孔等技术性难题,建立起了一整套保持品质稳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先后开发出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高深冲性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高深冲性无异味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功能性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等多个系列的产品。例如,公司成功开发出彩色系列和印刷系列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能够为客户提供更美观的医药包装材料,促进客户产品的销售。公司还达到了欧盟指令94/62/EC 和修正案 2004/12/EC,2005/20/EC 的相关要求,产品安全性较好。
具体的应用如下,相信大家应该很熟悉。
②PTP 铝箔
公司 PTP 铝箔产品根据与被封合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与PVC 材料封合的 PTP 铝箔、与 PET 材料封合的PTP 铝箔、与 PET/PS 材料封合的PTP 铝箔,以及能与 PVC/PET/PS/PP/PE 等通用型泡罩材料都能封合的全能型 PTP铝箔等。公司为客户提供了多系列 PTP 铝箔产品供其选择,引导客户包装的更新换代。公司 PTP 铝箔产品与成型后的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或聚三氟氯乙烯/PVC复合硬片进行热封后形成完整的包装产品形态。
具体产品如下,也是非常常见的药品包装。
③SP 复合膜
公司 SP 复合膜产品种类多,产品结构复杂多样,公司 SP 复合膜具有良好的上机适应性,能适应下游客户的高低速枕式包装机、宽幅多列四边封颗粒包装机、单列三边封包装机、双铝包装机、多列条形包装机等在线高速自动封装设备。同时,摩擦系数受温度影响较小,走机顺畅,能有效提高自动包装效率。目前,公司 SP 复合膜被广泛应用于一般药品如颗粒剂、粉剂的在线自动包装。公司产品研发正朝着多功能、抗污染、耐渗透、低残留、抗菌洁净、宽幅高速、防伪环保方向发展。
具体产品如下:
竞争格局:
国际上医药包装行业集中度较高,澳大利亚 Amcor(安姆科集团)、奥地利ConstantiaFlexibles 等大型企业占据了行业主要市场份额,其产品种类、技术水平、研发实力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软包装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中高端市场。
目前国内从事医药包装材料生产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少数大型制药企业,其药品与包装产品关联度高,如塑料瓶、玻璃瓶等运输成本高、占药品总成本高的包装材料,以自主生产为主;一类是产品线较广,除从事医药包装行业外,产品同时覆盖食品、保健品、消费品等各类包装领域的企业,如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江阴宝柏包装有限公司;一类是专业从事医药包装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如发行人、江苏中金玛泰医药包装有限公司。截至 2011 年 10 月底,我国共有各类药包材生产企业 1,500 家。行业内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不高,竞争较为充分;同时,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术和行业经验,管理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较弱,只能生产结构简单、品种单一的产品。
由于医药包装材料行业属于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我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尚未发布国内医药包装行业的市场规模以及业内主要企业产值等数据;行业内对于行业竞争地位、市场占有率等资料和数据缺乏独立、权威的来源。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林武辉先生和朱秀梅女士,二人为夫妻关系,其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81.67%的股份,本次公开发行后,林武辉先生和朱秀梅女士对公司仍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公司在招股书中称,医药包装行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极少,技术人员仅占11%,生产人员是大多数,我认为该行业应该是资本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核发的 17 个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主要产品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PTP 铝箔和 SP 复合膜获得美国 FDA 的DMF 备案,2011 年公司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霍尼韦尔公司聚三氟氯乙烯产品的指定合作商。“功能性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等4 项产品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拥有 24 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19 项。
此外,公司的客户包括了国内一些大型药企,产品也出口海外,这都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不过,注意到公司产品目前约25%用于出口,但出口占比逐年下滑,这是否意味着海外竞争力的下滑?
4.财务状况
公司2012-2015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1亿元、2.77亿元、2.9亿元、2.15亿元,其中11-13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6.44%,但2014年营收仅同比增长4.5%,公司过去两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447万和6390万,2014年利润增速快于营收。
公司毛利率逐年提升,目前高到37%,非常优秀,净利率也逐年提升至20.5%,ROE高达27%,ROIC也超过23%,可以说盈利能力非常出色。
资产质量方面,公司负债率不到20%,无任何借款,应收款8000多万,略高,13年一度增长51%,但之后几乎不再增长,存货金额保持较低,3000多万,货币资金现在有5258万,经营现金流有3738万。总的来说资产质量和现金流还算可以。
公司作为国内药品包装细分行业的唯一上市公司,并无可比公司。
5.募投项目
公司此次预计募集资金2.65亿,分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5910.99万、年产新型药用包装材料6000吨项目20566万。
考虑到公司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0-95%以上的水准,因此募投项目还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公司的财务状况看,本次募集项目完全没有必要补充流动现金,且2亿元的包装项目也完全有能力用自有资金和部分贷款来完成投资,公司大费周章谋划上市唯一的解释就是……
6.结论
药品包装行业是一个成熟型行业,增速不会超过10%,公司作为行业内的细分龙头,享受了超过行业的平均增速,目前公司体量不大,天花板仍很远,但考虑到这个行业没有太高的壁垒,因此不应对公司的高成长抱有太高的期待,如果估值极低,则可以考虑投资,建议申购保持关注。
六、鹭燕医药
1.公司简介
公司主营业务为药品、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疫苗等分销及医药零售连锁,虽然公司业务复杂,但主要收入来自于医药分销。公司连续多年进入商务部全国医药批发企业百强企业排名(2012年位列20位),并在福建省医药零售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福建省经营规模最大的医药流通集团企业。未来,公司以全中国为目标市场,以全球化跨国企业为未来发展目标,以人才为依托,以科技为手段,以品牌为优势,以国际资本为资源,全面实施“横向”和“纵向”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健康产业中一流的跨国企业。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关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数据之前我专门写过(大家可以去我微博或雪球搜“医药流通行业”、或“国药控股”关键字),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医药分销行业的,除了之前写过的东西,这里补充一下美国医药商业的发展历程。
①
从1981年到2010年,美国药品批发行业发生了175件并购整合案例。1981年,美国药品批发企业总计300家;而目前,美国前三大药品批发企业控制了大约96%的市场份额。伴随着不断整合,整个批发市场规模由100亿美元上升到超过26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9%。
与药品批发企业类似,美国的医药零售行业也处于三强鼎立的局面,前三名医药零售公司共同占有美国药品零售总量的99.4%,分别为CVS:58%,沃尔格林博姿联合公司(WBA)31%,来德爱(RAD):10.3%。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些公司的走势,不说30年前至今的走势了,就是这十年来都是超级大牛股,都是十年十倍的公司。
由于美国医保改革使更多的老年人和无保险的人加入医保,因此,提供价格低廉、获取方便的医疗服务成为最合时代需要的经营模式。针对这一变化,美国各大药房纷纷成立开在药店内的零售诊所。零售诊所的同类服务价格比在传统医疗机构看病低30%-40%。其价格方面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医师助理和职业护士而非薪资很高的医生。在美国复杂医疗体系下,患者在传统医疗机构就诊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和繁琐的程序。但自从零售诊所诞生之后,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获得疫苗注射和急诊治疗。零售诊所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提供高质量的、符合诊疗流程和标准化的、随时随地可及的医疗服务。从2007到 2009年,零售诊所人流增长了四倍。与此同时,零售诊所的数量也大大增长,从2006年的75 个增加到现在的1700个,其中CVS拥有640 家,沃尔格林联合博姿拥有372家。
②
美国拥有1800多家网上药店,形成了17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网上药店业务占美国整个医药流通近30%的市场份额,仅美国最大的网上药店Drugstore的年销售额就超过了500亿美元。
美国的网上药店根据处方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依据传统手段获取的处方和远程咨询获取的处方。
补充一下我国的数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统计,中国共有11632家医药批发企业,4266家零售连锁企业。目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处于集中度提高与行业“多、小、散”格局并存的局面。行业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并购、重组过程之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前100位的药品批发企业已占到64.28%的市场份额。从药品批发企业数量分析:2014年的药品批发企业数量与2012年相比,减少比率为28.63%,短短的三年的时间,超四分之一的药品批发企业消失了。未来几年,并购将依然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现在中国的医药流通行业龙头公司包括,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药系)、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九州通。
公司业务集中于福建省,福建市场的特点:连锁率低,连锁率为24%,远低于国内平均的39.42%;集中度低,竞争较为激烈,整合空间大。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公司连续四年为福建省医药流通企业第一位,排全国第20名。
具体营收入如下:
这里可以看到公司医药商业(分销及零售)业务是主要收入,医药工业业务可以忽略不计。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福建同春药业、国药控股福建有限公司、福建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福建福州惠好药业(福建第三)、福建省医药集团(福建第二)。
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分销网络和终端客户的覆盖范围广,与上游医药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下游医疗机构及药店良好的合作关系。劣势主要在于仓储利用率接近饱和,急需增加新的现代物流配送基地。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吴金祥,股权结构如下:
4.财务状况
2013-2015三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55.2亿、63亿、49亿,增速保持15%左右,净利润分别为1.08亿、1.09亿、0.77亿,利润增速不乐观。
公司作为一个医药分销企业,和传统的商品流通企业一样,毛利率净利率极低,分别仅有7.73%和1.59%,公司负债率接近80%,ROE为18%,且逐年下滑,ROIC仅有5.6%。当然即便是行业内龙头国药控股,买利率和ROIC的数据也不好看,这是行业性质决定的,严格来说这类企业数据类金融企业(金融和类金融行业的投入回报率都很低,但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话语权,控制下游销售商,押款压货等方式来生存)。
这里简单对比一下同行业的公司。
1.营业收入、净利润:相比较国内分销巨头,鹭燕药业体量很小。
2.毛利率和净利率:鹭燕药业无太明显优势,净利率落后国药控股,这里也可以看到,对于这种性质的公司,体量越大,越有优势,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等)成本越低。
3.资产负债率、ROIC、ROE:鹭燕药业负债更高,ROE也略高。
4.现金流: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看,鹭燕医药非常糟糕,几乎无法产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要知道流通行业是最需要现金流的啊。
5.存货和应收款:由于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三家公司没有必要用图表对比。
2012 年末、201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2.2亿元和15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6%、27.17%。鹭燕药业的存货在2012年出现了猛增,达到近1倍的增幅。2011年末、2012年末、2013年末,公司存货净额规模分别为2.22亿元、4.26亿元、4.7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1.46%、10.47%,分别占总资产比重的16.74%、19.15%和16.65%。
尽管在医药流通行业市场,医院客户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回款周期普遍较长,占用流通企业的资金量较大是普遍现象,但公司的增速太快了(2012年末、2013年末,九州通的存货较上年的增幅仅为8.38%和19.27%;瑞康医药存货增幅为28.20%和33.10%;国药一致存货增幅为32.29%和5.57%)。
九州通、瑞康医药、国药一致的存货增速都大幅低于鹭燕药业。对此,鹭燕药业给出的解释为,因公司经营规模逐年增长,且需要向福建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及四个省份的疾病控制中心供应药品和疫苗等,导致存货净额规模较大且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福建省八标政策执行后,随着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公司为保障正常的供货效率,相应提高了药品的库存量,2012年增加存货2.03亿元。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
最后需要注意一点,就是鹭燕医药明显利用会计手段粉饰业绩:
鹭燕药业显然还通过采取较为激进的应收坏账计提方法,少计提坏账准备,从而减少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当期利润。根据招股书,公司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按照0.5%的标准进行坏账计提,这与上市公司按照5%标准进行坏账计提,整整少计提了9倍,这对于当期利润贡献是相当大的。但是,这无疑也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5.募投项目
公司募集资金几乎全部用于仓储和增加流动现金。公司的解释是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仓储已经基本接近饱和。
6.黑历史
多名员工被判刑 鹭燕药业陷药品回扣旋涡http://money.163.com/15/0525/11/AQF4JNK700253B0H.html
背负商业贿赂阴影 3年60起药品不合格:http://finance.china.com.cn/stock/xgdt/20140709/2526928.shtml
类似的黑历史随便一搜就有很多,大家自己去看原始报道吧,鹭燕药业招股书申报稿中对这些负面信息只字不提。
7.结论
本人非常看好医药流通行业的,我相信中国医药流通行业中必然会出现像美国这样的巨头公司,最终几个巨头公司垄断整个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我相信国药系大概率会胜出,这里不看好鹭燕医药,公司体量极小,地处福建无法扩张全国,最重要的是公司财务状况非常糟糕,对福建的公司我们要多加小心,不建议申购和关注。
七、天创时尚
1.公司简介
公司是时尚女鞋行业领先的多品牌运营商之一,自创立以来专注于为女性消费者提供时尚、舒适的鞋履产品和服务。公司自主创立了KISSCAT、ZSAZSAZSU、tigrisso、KissKitty等品牌,并代理西班牙品牌Patricia,通过构建不同消费细分、不同风格的多品牌组合,满足女性不同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的妆扮需求。在营销网络方面,公司采用“自营 经销”的销售模式,围绕国内中心城市和重点片区布局。截至2012年,公司已在全国布局近2000间营销网点。
2.行业信息、竞争格局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是鞋履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整体行业仍然维持一定增长;从全球产量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欧美鞋类企业主要保留部分高端产品产能;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等亚洲国家制鞋业正逐步从代加工走向自有品牌的运营模式,产业升级趋势明显。
通过行业内的一些大公司可以得知女鞋行业的现状:达芙妮2015中期财报显示集团营业额43.74亿港元,同比下滑13.9%,盈利暴跌95.4%至1100万港元,关店181家。百丽集团2015/2016财年二季度营运数据显示,百丽二季度零售网点净减少162家,尽管运动、服饰业务同店销售增长6.5%,但作为核心业务的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7.7%。星期六2015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8.45亿元,同比下降3.81%;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18.91%至2702.4万元。
女鞋行业的疲态越来越明显。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女鞋行业就进入了营销和利润增速放缓的通道,相当一部分女鞋品牌店面采取的是谨慎扩张,甚至是纷纷收缩的局面。
不过行业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但集中度仍很低。我国十大畅销女皮鞋品牌大部分属于拥有多品牌与产业链完整的企业。这类企业借助自身的产业链,结合自身品牌定位,针对不同女性消费群体推出不同消费定位的品牌。根据CIIIC消费品市场重点调查报告,2000年、2008年、2014年女鞋市场前十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5.30%、38.44%、45.07%,女鞋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但提升速度非常慢。
女鞋的需求大于男鞋,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购买频率更高;女鞋的粘性远小于男鞋;女性更青睐于线下百货商场购物,鞋子需要试穿。
产品价格结构图如下,可以看到中高端女鞋市场发展迅速:
行业内主要公司如下:
简单来说,女鞋行业也是快消品,所以优秀女鞋企业也符合优质快消品行业的特点:品牌、渠道、新品(研发设计)、管理都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3.公司信息、核心竞争力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梁耀华(香港居民)、李林,股权结构如下:
相比较达芙妮、百丽等内资企业,天创时尚的KISSCAT、ZSAZSAZSU、tigrisso、KissKitty等品牌知名度更低,我认为公司并没有太高的核心竞争力,我本人对女鞋行业也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无法进一步分析该公司的优劣。
4.财务状况
2013-2015H1,公司营收分别为15.1亿、16.8亿、8.1亿,营收增速保持10%以上,净利润分别为1.04亿、1.2亿、0.56亿,利润增速也尚可,但明显看到15年的业绩开始下滑(按照上半年推算必然下滑)。
这里把公司和几个女鞋企业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天创的毛利率、净利率、ROE、ROIC均处在中游,公司负债率较高。
资产质量方面,公司的应收款为2.5亿,增速也不快,存货为4.7亿,相比较达芙妮、百丽等企业占比略高。这是潜在的风险点,库存对女鞋行业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业绩。
5.募投项目
公司计划募资6亿多,其中4.7亿用于女鞋连锁店的扩建,公司计划三年开设428家直营店铺,对此我抱有怀疑,在女鞋行业竞争激烈整体不景气,行业龙头公司纷纷关店的情况下,公司还要逆势大扩张?显然有点为了圈钱而圈钱的味道。
6.结论
女鞋行业增速缓慢,短期遭遇困境,公司并非行业龙头,品牌也无优势可言,本人对女鞋行业也不了解,因此不建议申购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