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的桥段:会议室里,大BOSS正在气势昂昂地指点江山。这时突然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推开大门(赌圣音乐响起),嘴里叼个古巴雪茄,旁边跟一位风韵旗袍装美女,后面还跟了两个西装、墨镜打扮的保镖,一人手里攥着大哥大,一人手里拿貂皮大衣。
不好意思,老王,我已经买下了XX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权,你那个位置,是我的了。
然后大BOSS心脏就开始不好了,呼吸局促,看着手底下的几个人……最后,目光落在女婿脸上(谁叫他要低头)。
呃,呃,呃,没想到,居然是你背叛了我~~~你居然偷偷卖了我女儿手中的股份~~
……
好了,话回正题,如今类似的电视剧桥段已经在万科的股权之争上拉锯了大半年时间。到底谁对谁错,众说风云。有人站在管理层一边,认为万科的今天离不开管理层持续二十多年的努力;也有人站在股东这一边,认为管家就是管家,不该占了主人的祠堂。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关乎于财富。
我们先来看另一家公司——融创中国。目前大股东融创国际占了融创中国48%以上的股份,根本它不用担心门口的野蛮人。即使有人砸门,他只要稍微增持些许,就可以绝对控股。更何况传世人手中还握有一定数量的购股权,即便买不回股票,也可以通过行权来达到控股的目的。
而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一个令人十分敬佩的人物——孙宏斌。他曾经跌倒过两次,又原地爬了起来。据传孙在采访中曾表示,有很多公司想通过战投增发的方式拿融创的股票,都被他婉拒了,因为他不想稀释手中的股份,更不愿冒“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即使目前0.7倍市净率不到的估值,融创中国仍然有154亿港币市值。虽然不清楚大股东融创国际中,有多少股份是属于老孙的,但不管怎样,几十亿身家是跑不了的。而反观万科的管理层,即使只拿一千万的年薪,还被许多人诟病只拿钱不做事,到处游历去了。一千万一年,即使不算扣税,要追上几十亿的身家,还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这就是差距。
我曾在《理财不用懂太多》的封面上,用“你的一个决定,等于人生一半的努力”来做副标题。放在这里看,又何止半生!
一直都很奇怪,作为一家巨无霸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居然手中没多少公司股权。这其中或许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股权要承担投资风险,而薪资不用。无论出自何种原因,放弃手中的股权,可能是某些人一生中最失败的决定。
江湖传言,老王的第一桶金和玉米有关,有三百万之多。而老孙从黑房间里出来的时候,是柳借他的五十万元。三百万是五十万的六倍,而且前者的事情还早于后者好些年。可见股权旁落,并不是启动资金的原因。而在后来发展的这二十多年,管理层一直没有重视“持有股权”这个问题,在其他企业纷纷借贷资金进行杠杆MBO的同时,万科管理层没有任何动作。直到最近两三年,第二代掌门人郁才醒悟过来,把工资拧巴拧巴地省下来,购买自家股权——可惜此时的万科已经是巨无霸,想靠工资收入买点股权,哪有那么容易?
当初是你要离开,如今何必再回来?不管增发方案如何优秀,对公司有多少好处,但管理层在动机上却始终说不过去。用稀释股权的方案,使得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削弱各家股东话语权,以达到管理人控制(注意不是“控股”)的目的,始终让老股东心中有根刺。
最后用《理财不用懂太多》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收尾吧:
或许你要说,桑德斯上校不是60多岁才开始创业,然后才有了肯德基吗?是的,上校在经历了一千多次失败以后,最终才创立肯德基品牌,这是一个关于“只要努力必将成功”的励志故事。
但肯德基的故事还有续集——上校后来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就把肯德基卖掉了,自己没有留下一毛钱股份,也没有留下一毛钱股份给子孙后代。所以你今天看到的遍布全球、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肯德基,与我们的上校同学没什么关系[1]。当时买入肯德基的投资人,7年后又以2.75亿美元将其卖掉[2],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励志故事。
没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选择并非轻易就能作出的,在我们作选择时,在头脑中要积累相关的思维!万科上市很早,我不清楚管理层是何时开始放弃股权的(或者没主动掌控股权),因为那时类似通过MBO控股“致富”的案例还比较少。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决定,等于人生一半的努力。很多人在努力地研究着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的各种知识,乐此不疲地投入,却不知道许多关于财富的基本知识。
很多人喜欢讲收益率多少多少,或者在某个时点抛了股票避免了大跌——而我并不追求收益率最大化,我追求收益最大化。所以我在满足日常开支流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投入到股票资产中。与此同时,我追求合理偏上的投资回报率。或许二十年后,某些在股市中赚了十倍的奇才(不是运气好,这里说的真是奇才),其收益额也不及我年化20%
收益中的一个零头。
[1] 只有商标还保持着上校的头像。
[2] 当然这位仁兄也卖早了。
以上部分内容出自《理财不用懂太多》一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