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看完这些言论,就知道吴建民先生为何成为外交家了
原创 2016-06-18 麦田移动编辑部
吴建民长期在中国外交系统服务,曾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外交界。
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曾是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后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
2003年12月,他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他是周恩来口中“精干的人”,也是陈毅点中的“将才”。他是世界熟知的“外交儒将”。
他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作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外交人员,拥有25年驻外经历,在联合国工作近10年。
他被誉为一位“搞透了外交”的外交官!他是中国前驻法大使、2000年申办奥运会代表团发言人、2010年申办世博会“前线总指挥”。
他说“外交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朋友”,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已过去,和平与发展才是新主题。
现将吴建民生前的外交语录和观点整理如下,愿先生安息。
1
谈外交工作
1、中国外交官需要吃钙片?
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需要有效交流,观察中国,与国民沟通也需要有效交流。“软”和“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言战易,言和难”。通过讲能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话,自然能使别人心服口服。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能有效地讲真话。
针对嘲讽外交官太软的人,吴建民发表意见:“第一,外交大权归中央,外交部不擅权。我们所做的决定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没有一件是外交部自作主张。第二,中国想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外交硬很容易,软很难,难在讲的道理要能站住脚,能让人信服。有时候需要一些妥协才能赢得人心。”
2、外交工作太神秘的结果是双输
人们不了解外交,就不会知道外交人员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更不会明白他们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代价。有人把我们的驻外使馆戏称为“和尚庙”,因为外交官家属大都因为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无法随行。有些外交官的孩子甚至因为没人照顾而误入歧途。外交太神秘了,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
3、外交官不能乱发脾气
成熟的外交官通常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来自客观,而客观来自自信。大庭广众之下,我没发过脾气,因为我认为,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娓娓动听地讲道理这种方式。
2
谈和平外交
4、民粹、民族主义本质是反改革开放
2016
年6月6日,吴建民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提到,民族主义的内涵有两条。第一,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没有错;第二,排斥他人。把本国面临的各种问题、责任都推到别国身上。我是好的,别人不好。这样就有问题。
在选举政治中,有人就喜欢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来讨好民众,提出一些口号,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只要能够赢得选票就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起来更加危险。民粹主义会导致从政者被民族主义所绑架,丧失理性。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也很危险,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反对开放。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们中美双方智库的学者要共同努力,揭露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危害,告诉民众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会损害中美关系,损害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对这两个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
5、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
所谓中国的形象,应当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给外界的印象。今天的中国成就斐然,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来看,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毛病,但总体来看,素质在提高。让世界看到这两个方面就比较全面了。所以,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说得对,我就改;别人说得不对,也不必过于介意。我们应当相信,世界上好人居多,多数人是客观公正的。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世界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进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讲道理的中国。这样一个形象,对我们自己,对世界都是大有好处的。
6、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
去年,有媒体请他和中国军方学者罗援上一档节目,辩论“当下中国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吴建民说:“在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你看美国就是这样,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这档节目在网上反响很大,被称为“鸽派”和“鹰派”的公开论战。网友的意见泾渭分明,互相指责。
对于种种看法,吴建民并不很在意。“一点也不发愁,因为我相信真理。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有人相信这个,那是思想落后于时代。”
7、南海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曾向吴建民提问称,“我们都相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是吴大使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保证,南海也不会发生军事摩擦,因为现在的情况下只要南海打一炮,发生一点摩擦,其冲击力就是相当大的,就可能是周边或者是我们的经济都很难以承受的,您能不能向我们保证南海不会发生摩擦?”
“我相信不会爆发世界大战。”对此,吴建民回答称,”对于任何国际问题谁来做保证都是愚蠢的,吴某人不会做这个事情“。吴建民说,但是这两个问题不能被混淆了,南海会不会出现一些擦枪走火的情况与爆发世界大战是两回事情,南海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3
谈对外关系
8、对外援助不能打小算盘欲取之必先与之
吴建民举例说,在中国相当困难的时候,我们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花了1.5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铁路建成之后,时任坦桑尼亚总统的尼雷尔说,“外国在非洲建过公路建过铁路,都是为了掠夺,但中国帮非洲修的铁路是为了非洲的发展。”
9、中美之间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中国与美国,一个新兴大国,一个守成大国,彼此之间的战略疑虑是个长期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但是比较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中美关系又不一样。双方都确认,绝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双方不走冲突对抗的老路,第二,双方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1971年,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去美国,当时中美贸易额只有500万美元,去年是多少,5500多亿美元!谁想到中美关系会发展得这么快。一些人总是强调中美战略上不互信,但我跟美国人、中国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美关系,从500万美元到5500亿美元,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10、保持中美关系平衡需要“三条腿”
吴建民以桌子比喻中美关系平衡:“一个桌子有三条腿,就比两条腿更稳固。中美保持关系平衡,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身就是对世界秩序的贡献。”
关于舆论关注中美之间的分歧,吴建民认为,一是对于国际关系力量的大调整、大变化,各方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二是冷战中“零和博弈”惯性思维还存在,需要警惕;三是媒体倾向报道负面消息。
11、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
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是国际关系当中最大的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零和博弈,是你死我活,但现在,时代主题变了,游戏规则也在跟着改变。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时代主题变化密切相连。
4
谈中国如何成为大国
12、中国如何做大国?
吴建民先生认为,中国要想消除别国的疑虑,顺利实现和平崛起,需要在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要使我们周边的邻国乐于接受。他认为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敏感程度很高,我们要说服别人相信我们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就需要先搞好周边外交,让周边国家感受我们的诚意。
第二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中华文化博大进深,其中包含的“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内在的爱好和平、厌恶战争。而这些也将是我们走向世界最好的名片。
第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充分利用机遇规避风险。在他看来,我们目前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总的来说机遇要大于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中国是否会被推到前苏联的位置上从而成为众矢之的。
第四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有一个地区依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可能的经济风险,必须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自己的自由贸易网络。
第五是中国外交一定要能预见冲突并可以很好地解决冲突。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外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妥善处理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13、中国国际地位达到百年来最高
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大概今天中国的地位,可能是最高的。过去一百多年里面,很长的时间,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边缘,你在世界舞台的边缘,谈不上什么大国外交,距离中心很远,你讲什么人们根本不在乎,但是今天,中国接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14、大外交需摆脱弱国心态
国家和人一样,总是生活在惯性之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我们长期是一个弱国。长期弱国的状态使我们形成一种弱国心态和惯性思维。弱国心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不自信,对于别人的评论就十分介意。不自信,总怕人家瞧不起,总愿意对人家说我这个好、那个好,生怕人家看不到。这种心态和惯性思维,与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弱国心态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克服弱国心态,需要时间,更需要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