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经典阅读  霍华德·马克斯备忘录:经济规律决定现实(上)

1977 年,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美国能源前景堪忧,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总统成立了能源部,任命詹姆斯•施勒辛格 (James Schlesinger) 为一把手。施勒辛格历任原子能委员会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主席,中央情报局局长、国防部长,早年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经济学。在他就任能源部长时,流传着一个恶搞的段子,讲的是他在学术圈的轶事,很好笑。

这个段子是这么讲的:施勒辛格不遗余力地宣扬资本主义,学生们听得心悦诚服。听了他讲的经济学,两个学生决定毕业后创业。他们打算从银行贷款买卡车,在弗吉尼亚州农村收木柴,运到乔治城,卖给那里的有钱人。看到学生有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施勒辛格热情地给他们鼓劲,两个学生走上了创业路。创业之初,两个学生的生意火爆,简直供不应求。

没想到有一天,银行打电话过来,说他们账上没钱了,要把他们的卡车收回去。两个学生赶紧向老师讨教。施勒辛格认真地听他们讲了事情的经过。他们收购了大量木材,50
美元一立方,他们也卖出去了大量木材,40
美元一立方。怎么能破产呢?哪出问题了?施勒辛格深吸了一口烟斗,说:“答案很简单,你们的卡车太小了,得买个大的。”

这个段子是恶搞施勒辛格的,施勒辛格不可能如此不堪,但是大多数普通人确实没见识,在经济方面,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他们不懂。现在正是选举季,候选人纷纷抛出对策,许下能带我们走出经济困境的各种承诺。借此机会,正好谈谈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我们能做到什么,做不到什么。物理定律
100%
有效,经济规律不是这样,但结果的区间范围一般脱离不了经济规律的制约。在这篇备忘录中,我要指出央行和政府的一些举措,以及总统候选人的一些承诺,如何公然违背了经济规律。

上高中时,我听从一个好朋友的建议,选修了会计课。复式记账法有逻辑,有对称美,一清二楚。学完会计,我又选修了经济学,经济学同样富有逻辑。这些知识为我日后进入商业领域奠定了基础。

从关于施勒辛格的那个段子,我们可以看出来,经济学原理简单明了,经济规律客观可靠。50 美元买的东西,40
美元卖,哪能赚钱,很快就会破产。2000 年 1 月,在“bubble.com”这篇备忘录中,我讲了一个笑话,是我父亲 60
多年前给我讲的:

“我这都是赔本卖的。”

“那你这生意怎么做得下去?”

“我主要靠走量。”

在我们这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眼里,经济规律决定现实。(读者可能觉得奇怪,我以前不是取笑经济学吗?经济学和经济预测不是一回事。我蔑视的是经济预测,不是经济学。)本篇备忘录将探讨经济规律决定现实这一主题,分析人们(特别是政治家)提出的那些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并解释这些做法为何行不通。

我们先从央行的货币刺激政策说起。央行掌握着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例如,降低向银行贷款的利率,或者直接买入资产(“量化宽松”,译注:量化宽松是指,为了降息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央行直接从市场购买政府债券等证券。)从理论上讲,这两项政策都有增加流通货币量、刺激经济活动的作用。利息越低,流通的货币量越多,个人和企业的贷款、消费、投资意愿越强,经济活力也随之增加。

其实没这么简单。央行对经济活动的刺激是暂时的,它创造不了长久的经济进步。简单来说,GDP
或全国总产值等于投入的劳动总量与单位劳动产值(即生产效率)二者的乘积。长期来看,这二者与流通货币量或利息无关。一国的经济活动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效率。

央行的举措可以有刺激或推动作用,但不能凭空创造经济活动。央行能做到的基本上就是把未来发生的事情挪到现在。央行的政策不能产生长期效果,它只能让事件加速发生,最终还是逃不过零和效应。正如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的兰达尔•克鲁斯内尔 (Randall Kroszner)
教授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所说,央行政策最大的作用在于:

央行可以遏制金融危机的广泛蔓延,防范金融崩盘把整个经济拖入泥潭。出现金融危机时,如果央行政策得力,完全可以避免恐慌给整个经济造成冲击,这时候就不能说它的政策是预支未来、寅吃卯粮了。

从前,汽车经常打不着火,往化油器里加启动液才能把车发动起来,但是启动液不是燃料,不能一直让车跑。

举个例子,鼓励人们贷款消费,人们手里有钱了,今天能买将来才会买的东西,或者买将来根本不会买的东西。有了低息贷款,本来是打算明年买的船,消费者可能今天就会买。不管贷多少款,人们一辈子能赚多少钱是不变的,到将来还钱的时候,可支配收入减少,人们买的船也会减少。

从过去七年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a) 央行不遗余力,但它所期盼的经济增长还没实现;(b)
刺激政策一波接一波,效果越来越弱。

我的结论是:央行不能提高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每个经济体有其固有的增长率。决定长期产值的是这个增长率,不是央行政策。

中国、爱尔兰、西班牙、亚利桑那州,在过去几年里,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很简单:大量空置新房。过去十多年里,这些地方的政府和央行制定了宽松的融资政策,鼓励建筑行业,刺激经济增长。这样的政策对经济有奇效……2007-2008
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前那几年,经济就享受了这样的奇效。

建筑业的繁荣能带动就业、建材、以及支持服务和配套行业发展。问题是,受宽松融资政策的驱使,特别是在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都可以通过融资获得的时候,开发商会蜂拥而上,最后楼盘多的没人买。没人住的房子、没人用的办公楼、不赚钱的基建项目,在短期内能拉动
GDP,但是会给国家的金融体系带来沉重负担,那些贷款给建筑公司的银行负担最重。到最后,坏账要银行背,说不定还得政府出手纾困。再举个例子,有一家中国国有企业,舜天船舶
(Sainty
Marine),最近它频频见诸报端,因为它成了中国第一家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舜天船舶最早是做船舶买卖生意的,后来开始自己造船。在船舶制造行业,公司签约造船,能不能赚钱却没保证,舜天船舶也一样。舜天船舶开展造船业务需要融资,从国有银行获得了贷款。国有银行借钱给国有造船厂,谁会考虑商业可行性?造出来的船,能签上租赁合约吗?租赁合约值钱吗?哪有人操这个心?

产能过剩的错误没法完全避免,关键是如果做决策的人不顾经济常识,这样的错误更容易犯。无论贷款能否收回,发放贷款的人都无需负责,他们能慎重地驳回高风险的贷款申请吗?无论贷款能否还上,向银行贷款的人都不受影响,他们能拒绝唾手可得的融资吗?

贷款总有还不上的。贷款变成坏账,借贷双方都很受伤。有句话说得好,“破产之于资本主义,正如地狱之于天主教义。”当事双方都不追求盈利,也不担心亏损,怎么能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有一天,我在骑车上班的路上听新闻,听说法国工人正在举行抗议活动,他们反对修改劳动法,因为劳动法修改后,他们的工作就没那么稳定了。长话短说,法国工人希望保持现状:一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35
小时,公司想裁员需要通过繁琐、冗长、难以预料的程序。法国工人还很享受着超长的假期和优厚的国家福利,这些也不想改变。问题是,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生产效率都低于平均水平,还要享受高于平均水平的待遇,钱从哪来?繁荣富足不是政府或劳动监管部门能创造的。

在当前的竞选活动中,伯尼•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呼吁为所有人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公立大学教育。所有候选人都保证捍卫当前的社保福利。其他因素不变,继续保持当前的社保福利,美国政府早晚要破产。这些福利都有代价,要么从
GDP(税收收入)里出钱,要么举债。政府不可能变出钱来。从这方面来说,政府和家庭或公司没什么两样。

为了变出钱来,有的政府想了一招:向富人多征税。富人吗,自然是钱多的用不完,别人比他们钱少,不一样生活?

这十几年,“民粹主义”在政治舞台上日渐盛行。民粹主义者给社会各阶层划分界线,声称自己代表普通人的利益,其实是为了利用低收入群体的仇富心理。受全球化、业务外包和技术进步的冲击,有些工人阶层被甩在了后面,他们对经济现状感到不满。民粹主义者利用了这一点,在当前的美国大选中很有市场。两党中的“局外人”或新派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和伯尼•桑德斯——这招用的最高明。他们告诉民众现在的经济搞得不好,让他们把气撒到富人身上。现在连希拉里•克林顿 (Hillary
Clinton) 提到有钱有势的人时都说:“天平偏向了他们一边,……我要重新洗牌。”

税收政策是政界人士发泄阶级情绪的主要工具。他们一般都会说这句老掉牙的话:“我们不是想敲富人的竹杠,就是要让富人交他们该交的。”我在“It’s
All Very Taxing”(2011 年 11 月)这篇备忘录里讲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a)“该交的”是多少无法判断;(b)
各路专家众口纷纭;(c)“该交的”似乎总是要多交。

应该说,大多数民主社会都会出现这个阶段,大众认为顶层的社会精英是现金奶牛,有挤不完的奶。“再榨他们一点,他们只能干瞪眼。”其实,“多数人的暴政”不是什么好事。首先,有能力的成员为社会做贡献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样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其次,税收与罚没无异,这会扼杀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最后,政府增加税率,纳税人未必毫无反抗之力。

4 月 30 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大纳税人搬走,新泽西州担忧”(One
Top Taxpayer Moved, and New Jersey
Shuddered)。这篇文章讨论的是纳税人对增加税率的反应,文章开头讲了新泽西州收入最高的人搬到了佛罗里达州。(新泽西把最高档次的所得税税率从
1996 年的 6.37% 增加到现在的 8.97%,而佛罗里达州不收州政府所得税。)

新泽西州众议院的共和党领导人 John Bramnick 说:“要是你一年赚几亿,要把 10%
交给新泽西州政府,你自己算算是多少。搬到佛罗里达州,一年能省几百万,怎么能怪人家搬走呢?” ……

在纽约、加州、康涅狄格州、马里兰州、新泽西州,纳税最多的 1%
缴纳的税款占所得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几个甚至一个亿万富翁贡献的税收都会对这些州的财政收入和预算产生明显影响……

根据加州政府公布的数据,2013 年,加州收入超过 500 万美元的 5,745 位纳税人缴纳了 100
多亿的所得税,占该州纳税总额的 19%。“对于依赖所得税的各州来说,这些富人打个喷嚏,他们所在的州就要感冒……”

不是所有人都会为了少交税而搬家,但有些人会。美国 50
个州里有七个州是不征收州所得税的。政府要收税,但也别忘了纳税人是活的,不是说把税率增加 10%,就能多收 10%
的税。南茜和我在纽约发现很多人的居住地是佛罗里达州,经济规律决定现实,政府别总想着向富人过度征税了。

世界上有少数几个国家,公民无论居住在哪,收入是在哪来的,他们在全球各地赚取的收入都要交税,美国是其中之一。所以说,就算搬到国外,美国人也逃不掉联邦政府征收的所得税。(美国人可以缴清假如出售所有资产、实现所有增值需要交纳的税款,放弃美国国籍、无法经常出入美国,这就能脱离美国的税收体系了,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除了美国,其他各国的富人,要被敲竹杠的时候,几乎都有比较简单的应对办法。(几年前,法国实施最高档 75%
税率时,首富都搬走了。)大多数政府都明白,他们可以增加富人的税率,但基本不能把富人留住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交税。

为了更轻松的实现财政目标,政府还有个办法:开动印钞机。但是市场中货币泛滥,会导致货币贬值。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了,最后却会发现,钱包鼓起来了,钱却不值钱了。

在“The Limits to Negativism”(2008 年 10 月)这篇备忘录中,我讲过魏玛德国政府把面值 1000
的马克加上几个零,印成面值 100 万的。虽然面值大了,还是只能买一只山羊。

马克迅速贬值。1921 年初,60 马克兑换 1 美元。1922 年初,320 马克兑换 1 美元。1922 年末,8000
马克兑换 1 美元。说起来难以置信,根据维基百科中的资料:1923 年 12 月,4,200,000,000,000 马克兑换 1
美元。1923 年,通货膨胀率激增到每月 3.25 x 10的6次方%(每隔一天价格翻一倍)。

有一家印钞厂,印刷面值 100 万亿的马克,它提交的报告显示,它印刷了 32,776,899,763,
734,490,417.05(3.28 x 10的19次方)马克。

政府制造通货膨胀能占一个大便宜,可以拿贬值的货币去还债。20 世纪 20
年代,德国制造恶性通货膨胀就是为了这个,以马克计算的开支和债务,应付起来更轻松了。

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发生通胀,如此一来,国债的“真实”价值降低了,实际偿还金额就减少了。财政部和央行试图通过降息和增加流通货币量来助长通货膨胀。例如,在量化宽松政策中,美联储开动印钞机,买入流通的债务。他们认为,受此政策刺激,流通货币量会增加,商品价格会上涨,就能实现通货膨胀。

可惜,政府白费劲了,连通货膨胀的影都没看见。通胀是个很神奇的现象,可能主要是心理因素导致的。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使劲浑身解数不知如何抑制通胀,今天,世界各国想尽各种办法不知如何引发通胀。典型的通货膨胀有两个成因:(a) “需求拉动”
– 商品供给数量有限,供不应求,或 (b) “成本推动” –
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目前,这两个因素一个都没出现。一些国家本来打算诱发通胀,减轻偿还债务的负担,现在通货膨胀这么微弱,它们很失望。

那些想提振经济的政界人士手里还有一个货币政策工具:主动贬值。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汇率,提升本国与其他国家竞争的能力。

举个例子,美国想要增加商品出口数量。商品越便宜,出口才越多。生产成本降下来,商品才能便宜。要是成本降不下来呢?降低购买价值一美元的商品所需的外币不就行了。

假设一件美国商品售价 100 美元,鲁里坦尼亚王国的 10 个铜板可以兑换 1 美元。这件商品在鲁里坦尼亚王国的售价是 1000
个铜板。我们把汇率变成 8 个铜板兑换 1 美元,鲁里坦尼亚人花 800 个铜板就能买来这件商品,美国卖家还是收到 100
美元,但是鲁里坦尼亚人支付的铜板降低了 20%。于是,美国商品在鲁里坦尼亚王国的销量暴增。

货币走弱能提升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该国民众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购买进口商品。这和本文讨论的其他现象一样,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最基础的经济效率没得到提升,一个国家想单凭政策改变现状,肯定会有副作用,肯定改善不了长期前景。

还有个问题,一个国家的主动贬值是针对另一种货币贬值,要是几个国家同时主动贬值呢?中国想要人民币兑日元贬值,日本也想日元兑人民币贬值。这个现象叫“竞争性贬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所有国家同时主动贬值,谁都实现不了贬值……怎么贬都不行。

粤ICP备15102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