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分析】当心!风向真的变了!你的钱怎么办?

如果银行破产了,你的钱怎么办?

 

银行利率大降  不良贷款率上升

 

近期公布的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年报显示,五大银行2015年净利润总额超过9200亿元,但净利润增速却是有史以来最低的。除了交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3%以外,四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全部在1%以内。建行最低,只增长了0.28%,工行增长了0.5%,农行增长了0.7%,中行增长了0.74%。而就在几年前,他们的增速还都在两位数。

 

在净利润增速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却在增多,不良贷款率也在上升。除徽商银行是0.98%以外,其它银行全部高于1%,农业银行最高,为2.39%。

 

10万块钱存银行每年净亏537元

 


 

“把钱放银行,就相当于一直在贬值,真不知道应该把钱存到哪里去。”昨日,西安市民李女士对记者谈及理财话题,疑惑地说道。今年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国有大行上浮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紧接着2月又超过股份制银行,这标志着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真实的负利率时代。对此,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10万元存银行一年净亏537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用来直观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数之一,当这一指数一段时期内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时候,该时期内居民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高储蓄率的国家来说,在这一时期内存银行一年定期是赔钱的。

 

中国允许银行破产,释放什么信号?

 

在2016年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张涛语出惊人:什么是稳定的金融秩序?不是保护金融行业的每一个机构都不失败,都不出任何风险;而是对出现经营风险、或者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允许它们破产,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这不是官方第一次提及金融行业破产的话题了,尤其银行也有可能会破产,更是牵动亿万储户的心,央行副行长张涛的表态,涉及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宣告允许银行业破产的时代即将到来。银行业经营的好坏,全交给市场去裁定。金融行业之下,政府罩着的“保险箱”要被打破了!

 

第二,此举有利于整顿金融行业的秩序,银行业“大而不倒、僵而不死”的怪圈将不复存在。既然传统行业,尤其是钢铁、煤炭等行业能大刀阔斧去产能,银行业为什么不能去去低效的产能呢?淘汰僵尸企业应将金融行业纳入其中,不能沦落为一句空话。

 

在中国,金融业准入门槛上比较低,一些存在经营问题的金融机构也“混迹”其中,只有使出破产的杀手锏,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金融企业实现“安乐死”,才能释放出市场活力,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让位给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机构,才能实现优胜劣汰。那些还企图躺着挣钱的银行们,赶紧醒醒吧!

 

第三,给金融行业敲响了市场化竞争的警钟。尽管中国的很多商业银行陆续实现了上市,但仍残留着政府的“烙印”,出了问题,还指望着政府来兜底。

 

于是,一些银行肆无忌惮地在信贷上片面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产业项目,甚至是拯救僵尸国企,导致继续推高产能过剩,银行坏账频出,可能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还有一些银行打着政府机构的金字招牌,四处推销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殊不知背后暗藏着不可预测的“跑路”风险。

 

请各大国有银行,放下高冷的架子,亲民一回吧,认认真真做好金融服务,要不就会被储户抛弃了。

 

第四,银行也能破产,有利于打开社会融资的有效渠道。数据显示民间投资下降,实体经济缺乏资金,这是最近几个季度甚至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都在面临的大问题。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老板为贷款跑断腿,银行也爱搭不理。

 

如今一旦金融机构允许破产了,断了政府救济的后路,那些“不差钱”的银行就会紧张起来,而不是把钱源源不断输血给有权有势的产能过剩的国企央企们,造成坏账一大把的;银行也不会把资金大把撒给央企去买地当地王,要知道一旦楼市泡沫破碎了,多米诺骨牌倒下,银行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最终难逃自身难保的命运。

 

所以,银行会从利润角度出发,更多考虑把钱投给最有回报率的行业和企业,一些发展势头正猛的民企才有机会获得银行的贷款。这对缺钱的实体经济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在全球范围内,银行破产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鲜事,但是在中国却无疑投下一颗炸弹。

 

风向真的变了,最安全的不一定安全…

 

如果有银行破产了,储户的存款是否会血本无归?老百姓的钱靠谁来保障?

 

之前人们的观念认为,在中国,银行破产是一件几乎不能想象的事情。而现在,银行破产即将来临了。据先前的报道称,银监会正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意味着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的具体条例是这样的: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央行测算,50万元的偿付上限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将是50万元,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而且,请注意,下列三类情况是无法获得赔偿的,核心解释是:只赔存款,不赔理财产品。

 

1、  存款丢失,你的钱存在银行里存丢了,是不负责赔偿的,自己去和银行协商索赔吧。

 

2、银行理财产品本金亏损、收益不达标、变身为保险的,统统不赔付。注意,以后银行向你推销理财产品或保险时,要留个心眼,说不定是个坑。

 

3、银行代售理财产品出现兑付危机、资金亏损的情况,也是不赔付的。一句话,购买理财产品,擦亮你的眼睛,P2P跑路的事情没少看吧。

 

安全稳健的理财产品,也隐藏着风险

 


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向来被大家认为是最安全的理财产品之一。不只中国人这么想,其实外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比如在好莱坞电影《入侵华尔街》中,普通警察吉姆就把毕生积蓄投入公认最安全的银行理财市场。然而,他却忽略了理财产品同样存在风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他的血汗钱被理财基金投资到房地产而亏得血本无归。

 

幸运的是,至少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刚性兑付的。

 

但,这不意味着就没有风险。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出了两件大事,一是债券违约,二是银监会叫停分级型理财产品。

 

你知道银行理财的资金都投向哪里了吗?超过一半都投向了债券市场,其中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等。但今年4月份以来,广西有色、东北特钢、中铁物资、浙江交投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大型企业相继爆出债券违约风险事件。

 

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也面临亏损风险。只是目前银行还是选择兜底。

 

另一件大事就是银监会要求银行暂停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就像分级基金一样,此类银行理财也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优先级会获取预期的固定收益,其余的收益归次级,也就是说次级是加了杠杆的部分。债券违约频发使得杠杆的风险陡增。

 

不过,此类银行分级型理财存量规模并不大,少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比较喜欢发行。建议大家还是谨慎购买这类产品。

 

如何识别呢?这类产品通常会在名称中带有“分级”字样,还会明确标有A或B。一般A类产品时优先级,B类产品是次级。

 


票据理财

 

票据的本质是非常安全的。

 

但今年以来,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相继爆发了票据风险事件,涉及金额最高达到了近40亿。其中农业银行及天津银行的票据为员工私自挪用,而中信银行的问题则出现在开票环节,票据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这三起案件都为银行“内鬼”所为。

 

实际上,票据市场远远比大家想象的黑暗,在企业、银行、票据平台这三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坏账。一些票据理财平台长期高息补贴吸引投资者也是存在潜在风险的。

 

所以,大家要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实力强、信用较好的票据理财平台发行的产品,以及大银行承兑的票据进行投资。

 

保险理财

 

保险理财主要有3种,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其中后两种比较常见,比如京东金融、微信理财通、微众银行等都有发售保险理财产品。万能险由于有保底收益率因此更受青睐。

 

通常来说,保险理财也是风险偏低的一个理财品种。近两年在降息大潮之中,保险理财算是受到影响较小的。在银行理财收益已经跌破4%的情况下,很多保险理财的收益率仍然可以达到5%以上。

 

不过今年3月份,保监会紧急叫停1年以内的中短存续期理财产品,主要指的就是万能险。

 

实际上发行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的大多是一些中小规模的保险公司,他们在传统保险项目上很难与大型保险公司竞争,因此通过发售这种收益高、周期短的保险理财产品以求“弯道超车”。但若想兼顾高收益及高流动性,保险公司就需要投资高风险的非标资产,或是配置股票举牌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保险理财的风险自然就会非常大了。

 

债券基金

 

债券基金算是基金中风险比较低的。2015年下半年股市大幅下跌,但是债券市场却十分火爆,债券基金全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0%左右。

 

2016年债券市场表现非常糟糕,很多央企、国企债券都出现违约,债券基金市场也是一片惨淡,今年买债券基金能不亏已算是好事了。

 

投资理财安全为上,保住本金再图收益。

 

要知道任何理财产品都是存在风险的,天底下没有高收益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其实理财风险并非一成不变的,现在风险低并不代表以后的风险就不高。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不仅要看产品的类型,还要结合当时的市场形势。

 

粤ICP备15102112号